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三章:董卓入蜀(一)(1/2)

作者:北山台
至于西凉一带的治理问题,经过讨论,王渊决定,在凉州、西州、并州三不管的这一带,新设一州,取名宁州,宁州一带人烟稀少,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比较匮乏,但这一带又不得不管,而且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管理。 us

而宁州由于没有外敌,不需要义务兵团防守,王渊只是调用今年招募的,正在训练的十万余义务兵,进入宁州,负责建立秩序。

最后王渊抽调华歆为宁州刺史,负责搭建班底,组织各级衙门,而现在屯军已经走向稳定,王渊让韩遂接手屯军问题,也算的妥善的解决了西凉的这两个首领。

荀最后接手了西凉刺史的职位,因为西凉问题比较复杂,要贯彻并州相同的土地问题,同样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荀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等荀治理的差不多了,王渊再准备换人。

至于西凉原先的高层将领,王渊先暂时安排在各部作为副将校尉,带战事空闲下来,再统统安置在军事学院,进行为其半年的集训,然后再考核才能,进行任命。

晋州军事学院目前已经走上了正规,每年都会召开一次集训,为其半年,时间是没有战争的冬季以及春季。

这些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非常空难,需要大量的时间,西凉的官员要从新考核任命,宁州更是要搭建班子,需要大量的人手,好在王渊提前建立了晋阳大学,又有大量书籍做后盾,才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最起码县级官员的不用愁的。

而就在王渊全力安排凉州的一切事务时,董卓入蜀的消息穿了出来,六月中旬,就在王渊的大军在西凉大地上驰骋时,董卓果断的进行了入蜀的计划,朝中百官已经无权干涉董卓的行动,只能陪伴皇帝成了董卓手中的王牌,成为董卓入蜀的开路先锋。

首先益州牧刘焉接到了汉帝刘协的任命书,任命刘焉为丞相,让其亲率大军出蜀接驾。

要说刘焉此人也有些野心,但能力稍微不足,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目睹汉室朝纲混乱,加上当时刘宏外放皇亲就任各州长官,刘焉乘机请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后被手下董扶劝阻,该请益州牧。

当时,益州刺史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于是汉灵帝刘宏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阳城候,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

益州当时非常混乱,刺史俭是个大贪官,而且能力不足,益州黄巾到此时依然没有平定,刘焉不敢入蜀,于是暂住荆州东界。

而此时俭刚好被黄巾贼马相等杀死,紧接着马相在cd称帝,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于是贾龙迎接刘焉进入益州。

刘焉上任后,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现宽容恩惠的政策,逐渐稳定了益州北部。

刘焉与张鲁的母亲关系颇好,汉子太守苏固不服从刘焉的命令,于是刘焉让张鲁、张修二人攻打苏固,张鲁在汉中得势后,杀了张修,截断汉中与蜀地的交通,自此刘张二人结怨。

刘焉虽然控制了蜀中平原一带,但益州南部依然无法有效控制,加上益州本地以贾龙为主的世家势力盘根错节,让刘焉非常头疼。

而恰恰此时中原大乱,南阳、三浦一带的流民进入益州,于是刘焉收编这些流民组建了“东州兵”,随着东州士的加入,刘焉自身力量开始壮大。

被挤压的老牌势力贾龙,在赵谦的游说下,联合益州南部的赵韪起兵反叛,就在刘焉组织大军镇压反叛的时候,接到了汉帝的任命书,董卓开始了自己的入蜀计划。

刘焉恐慌不安,召集手下议事。

刘焉此人虽然本事不大,但手下却有一众英才,大多都是刘焉新近招募的年轻人才。但刘焉用人能力不强,所以这些手下形成了三个派系,主要有刘焉入蜀之前的在荆州一带招募的荆州系;益州本地的世族系;以及东州系三个派系。

目前刘焉的文官代表是:郑度、刘、张松、董扶、王累、廖立、李严等人。

武将有高沛、怀、黄权、泠苞、严颜、吴懿等人。

此时甘宁、法正、张任、邓芝等一些大牛同样在刘焉手下,但尚未被重用。

年迈的刘焉招来众臣议事,把皇帝的诏书传给众人观看,随后说道:“诸位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主公不可,这显然是董卓欲取蜀地的计谋。”别驾郑度说道。

“董卓拿丞相之位想让,显然入蜀之心坚决,主公当早做准备。”年轻的李严说道。

“那我给如何拒绝呢?”刘焉问道。

“主公可拿道路被汉中张鲁阻断,无法前往接驾为由推辞即可。”郑度说道。

“郑别驾所言甚是,主公一边推辞,一边派遣大军守住要塞,即可挡住董卓入蜀。”张松赞同到。

于是众人开始商议防守计划。

汉中虽然也在益州管辖范围,但蜀地最主要的关隘在巴蜀平原于汉中之间。董卓要想进入巴蜀,有两条较大的路以及一条小路可走。

第一条是从陈仓进入汉中武都郡,攻占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