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四章:曹操用计(1/2)

作者:北山台
介绍完情报,皇甫嵩接着说道:“如今我军休整多日,俘虏也顺利押解北上,到了再次出击的时候了。 us今天主要讨论一些行军路线,明天发兵北上。”

“王将军,你给大家介绍一些战局。”皇甫嵩说道。

感情自己成参谋长了,王渊一边走向地图一边说道:“我们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黄河以南的黄巾,根据情报,目前黄河以南黄巾主要集中在衮州东郡境内,其据是濮阳。由渠帅卜己统帅。而青州黄巾势力较小,且比较分散,其主力分布在齐国一带,临近东郡,支援东郡的可能性较大。”

王渊接着指向冀州一带说道:“河北一带为黄巾军主力,也是张角三兄弟的根基所在,战处其主力集中在巨鹿、广宗、广平三地,张角三兄弟互为犄角,如今巨鹿失守,张角退守广宗。那么广宗就是目前黄巾的根据地,由于广宗战事吃紧,情报显示,东郡于五月中旬派兵支援河北,这也是衮州黄巾没有支援汝南之战的根本原因。所以,可以推断,目前衮州黄巾较为薄弱。”

王渊介绍完回道右手首位坐下,众人开始讨论行军路线,最后一致决定,继续由王渊曹操为左右先锋,率骑兵快速北上,围困濮阳,隔绝青州方面支援的黄巾,等待皇甫嵩率步军后续赶来。

军事会议完毕,王渊安排士卒带足口粮,这次北上需要行军500余里,虽然这一带多以平原为主,而且道理通顺,但以步兵为主的皇甫嵩大军也要一月左右才能到达,显然骑兵是不能携带这么多军粮的,汝南之战虽然有同样的情况,但黄巾收拢没有完成,打败支援部队即可获得补给,这次情况不同,南北黄巾清剿已近完成,衮州是下一个目标,黄巾自然早早的完成了防线的收缩。此次突击的目的是隔绝青州黄巾的支援。

而粮草的供给最后商定的办法是有司隶所属河内郡沿黄巾运送补给,这有很多意外的发生,所以尽量多带粮食,即便放缓一些行军速度,也要保证口粮的供应。

次日一早,大军出动,直奔濮阳。

一路无阻,豫州境内的大股黄巾已近被打败,由于俘虏收拢及时,全部押解北上并州,并没有留下后患,不像历史上一样,黄巾虽然打败了,但四处逃散和战后释放再次反叛的黄巾依旧骚扰了几十年,比如:并州残留下来的白波最后发展到几十万;冀州逃到太行山的黑山贼,发展到百万以上,豫州,衮州一带的逃散到了泰山,泰山贼联合留在青州的黄巾,同样发展到上百万(以上数据为虚数,并不是有这么多兵马,而是拖家带口总共这么多人),一度控制了整个青州。甚至连青州刺史孔融差都被弄死了。

而后期曹操同样以军屯的方式解决了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青州兵。曹操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壮大,就是吃掉了黑山和青州的黄巾,然后展开军屯。

王渊打算尽量把这些人弄到并州去,并州地区唯一的缺陷就是人口稀少,只有把这些黄巾俘虏弄过去,战争结束后,再想办法把这些人的家属迁移过去,那么人口的问题就解决了,加上河套的大片良田,将会是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两万骑兵浩浩荡荡自陈国、陈留一路北上,在陈留再次补给后,进入东郡境内,直扑濮阳。

衮州和冀州可以说是汉代人口最多的两个州了,两地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东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也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由于靠近都城洛阳,所以这一带的世家势力非常雄厚,也是黄巾没有在衮州大量发展起来的原因,衮州黄巾主要以东郡为主。可以说攻下濮阳,就解决了衮州的黄巾,而冀州黄巾同样主要集中在巨鹿郡一带,不同于豫州,荆州等州郡大面积的沦陷。

巨鹿失守后,东郡黄巾主力北上支援,黄巾汝南战败后,东郡黄巾开始收缩防线,目前濮阳城中屯兵五万余,已经衮州黄巾全部的主力了。

大军出动的第十日中午,王渊的骑兵赶到了濮阳城下,并没有围城,而是向东绕过濮阳,在濮阳东面驻扎了下来。

简单的商议后,王渊继续派赵云收集各方情报,由张飞负责四周的警戒,由曹操和王悦负责联络河内供给粮草。待探清敌军分布以及动向后再做决定。

通过几天的刺探,这一带的情报已近趋于明朗。青州一带的黄巾由司马俱、徐和两大渠帅统领。手下战将有张饶、管亥、管承等人,率兵六万前来支援,已近从济北国进入东郡境内,现在位于濮阳百里的谷城一带。

而濮阳城内守军大约五万,主要将领有大渠帅卜己,以及手下渠帅张伯两人,东郡支援河北的部队目前驻扎在魏县一带,由梁仲宁、王度两人统领四万大军组成。以防止朝廷大军绕道偷袭后方。

从地图上来看,广宗、广平、魏县、濮阳四城,自北向南连成了一条线,相互依靠。目前北线部队董卓代替卢植为东中郎将,负责攻打广宗,王渊以及随后的皇甫嵩将会在另外一头濮阳展开作战,为啥不打中间?道理很简单,容易被三面夹击。

情报明朗以后,王渊召集众将议事。

王渊首先让赵云介绍了目前的情报,随后说道:“目前我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