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二章 循循善诱(1/3)

作者:公哲
说孟子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似乎过分了点,孟子兄算是好老师,也擅长以小见大。

齐宣王问,你说的王道我做得到吗?

孟子说,当然可以,不然我来干嘛。

齐宣王笑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听说君王见到一头要祭祀的牛,心生怜悯,于是放了牛,用羊去祭祀,有这件事吧。

齐宣王点了点头。

孟子说,齐国都说大王小气,舍不得牛而用羊,若是牛无罪,何以用羊替代牛呢?

齐宣王笑道,齐国虽小,寡人也不在乎一头牛,只是心中不忍罢了,先生说的是,牛羊有什么差别呢,无怪乎百姓说我吝啬了。

孟子则不然,夸赞说,这是大王是君子的缘故。什么是君子呢,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齐宣王大有知己之感,飘飘然的说,《诗经》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的就是先生你啊,真乃寡人知己之感。

一般君王七八岁做太子的时候,他父亲就会挑选有学问的人教他,而且不止一个,这些做老师算是太子党,将来会被重用,算是近水楼台。可是老师们的有些严厉有些变通,不一而足,将来待遇也自然不一样。

比如汉武帝的老师汲黯,这位仁兄时不时打手板心,汉武帝跟他吃了不少苦,后来也没重用这位老师。汲黯后来埋怨说,陛下用人如推柴火,后来居上,自己从龙最早却被闲置,让汉武帝大笑。

而道光帝的大皇子厌学,老师说了几句,皇子大怒,说我当了皇帝先杀了你。老师只好跟道光帝告状,历来竟然有学生说要杀老师的,自己算是头一份了,闹着要请辞。

子不教父之过,道光帝自然大怒,把儿子叫来揣了好几脚,儿子回去后惊吓过度就死了,道光帝也是后悔不已,老师自然混不下去走人。

而明朝裕王当太子的时候更是,高拱和张居正当老师跟太子私交不错,后来都入了阁当了阁老,张居正四十多入得阁,如同克林顿四十多当总统一样,后来克林顿为***竞选演讲还说,他们说***太年轻了,才四十多,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啊,惹得台下一片大笑。

而裕王另一位老师殷士瞻则不然,这位仁兄根正苗红,可惜就是太严肃,有他在场大家都很不自在,裕王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后期死活入不了阁,只好走了太监的门路,才算功德圆满,真是不容易。

而孟子兄更不容易了,他算是请来的家教,齐宣王不满意直接就退货了,自然不能搞声色俱厉那套,不得已和风细雨,把人家哄好了才续你的课,不然趁早回家。

孟子兄只好润物细无声的夸齐宣王,让齐宣王有了咱俩是朋友知己的错觉,于是齐宣王对他讲的课才算有了几分兴致。

齐宣王想想说,可是先生说的是不是太难做到了?总是说闻鸡起舞,孔子说生无所息,一天两天还好,大冬天的寡人着实起不来啊。

孟子兄说,这又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有什么难得。仁政说白了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王敬爱自己的父亲,善待自己的妻子,把这些交给百姓就好了。敢问大王可有什么梦想?

齐宣王听到了这个笑而不语。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要参乾隆一本,乾隆得和大人通风报信,干脆装睡就是不听。刘墉心中一动,说挖人坟墓则无罪。

乾隆立刻醒了,哎,你说错了。

刘墉说,挖坟见棺者有罪,不见棺者无罪。

孟子兄想听齐宣王的真心话,人家又不愿说,只好诱导说,大王想的是美食,好衣服,歌舞还是管乐,哦,我知道了,是美女。

齐宣王自然不乐,寡人有那么浅薄吗?

孟子继续说,我知道了,那一定是拓地千里,可是以齐国如今所为,根本做不到。

齐宣王被戳中要害,只好请教孟老师。

孟老师说,邹国与楚国打,谁赢?

齐宣王说自然楚国赢。

孟老师说,如今齐国占有天下九分之一,称王不过是以一敌八,焉能取胜?所以还是我那套仁者无敌,周武商汤以之取天下,巴拉巴拉。

总之我看的都烦了,无非是仁政,天子封诸侯,而后春秋巡视,抚慰孤寡之类,还说一定要广开言路,百姓和群臣都说可杀不可用,也要亲自考察一遍,而后再说杀还是用。

可是孟子兄,君王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呢,国家事务如此众多,就算君王再能干,依靠的依旧是群臣和百姓,所谓的自己考擦,不也是派人去探听吗,这种事情着实不容易,难不成要玩康熙微服私访记那一套?

任我行在少林被围困,左冷禅说你杀我弟子,岂能放你走。任我行当即回,大家都是混江湖的,杀人要什么理由?我日月神教弟子众多,左掌门不爽干脆杀几个就好,你非缠着老夫要理由,你吃荤吃素啊?

左:左某杀人也杀,干嘛吃素。

任:那你所杀的都是该杀之人喽。

左:那是自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