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2/3)

作者:四国军棋

等这么些天时间过去后,戴思远见晋军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再加上他派往河北的斥候回来报信说,晋军的主力都被调往镇州去了,戴思远这才连忙将消息上报给朱友贞。

得到消息后,朱友贞同戴思远的反应也是一样,根本没想到晋军竟然会主动让出德胜南城。

在他们看来,晋国与梁国征战这么多年,仇恨之深早就难以化解;以前梁军依靠黄河天险,将晋军牢牢挡在黄河以北,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吴国北伐的机会,晋军不趁火打劫,趁机渡河南下才是怪事,怎么可能故意放弃德胜南城呢?

所以不少人都认为晋国的举动或许暗藏着什么圈套。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晋国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梁国和吴国拼得两败俱伤,他们好坐收渔利。

当初晋国与梁国长年交战,吴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暗中积蓄力量;如今晋国的打算不过是与吴国相同罢了。

朱友贞自然是希望晋国的目的就是如此,那样一来梁军就能先集中兵力与吴军交战;若是能取得胜利,那就能依托黄河防线,再次将晋军挡住,相当于对吴军和晋军来了个各个击破。

张汉杰沉吟道:“陛下,臣以为其实此时不管晋军的打算是什么,咱们都得将戴思远将军的主力调到南方来对付吴国。”

“嗯?这是为何?”

张汉杰道:“陛下,如今吴国的策略是分兵三路发起进攻,其中西路和东路负责攻略各地,中路负责牵制我军主力。如今他们已经攻占了大片领地,再过一段时间,等西路军和东路军完成他们的任务后,他们的三路大军就能集中起来对开封甚至是洛阳发起进攻。”

到了如今,吴国北伐的总体部署也已经清楚了,不仅其兵力部署和各部统兵将领大致弄清楚了,就是吴军的总体战略方针也被看破了。

当然,能看破吴军的战略方针并不意味着就好对付,这就像当初吴国按兵不动,坐观晋梁争霸一般,即便知道吴国的目的也只能乖乖的和晋国血战,最终让吴国得利。

如今情形也差不多,虽然知道吴军的总体战略,但受限于兵力,如今梁军只能集中兵力防守开封、滑州、汝州等少数几座城池。

便是已经被吴军包围的高季昌接连派人来求救,但因为兵力缺乏,如今梁军也未能派兵去救援许州,只能坐视西路吴军逐渐将许州周边城池攻取,将许州孤立起来。

当然,若是能将戴思远部的主力南调的话,救援许州的兵力倒是足够了。

一旁,赵岩接着张汉杰的话往下说道:“与其等到吴军三路汇合之后再匆忙调兵进行抵抗,不如现在就集中兵力先对付其中一路吴军,只要能取得胜利,或许就能挫败吴军北伐的意图。”

朱友贞点了点头:“那么你们的意见都是主张调兵南下了?”

“是的,陛下!”张汉杰二人道。

朱友贞停下来,负手问道:“那么你们认为应该调多少兵力南下,由谁来领兵?”

王彦章的表现并不能让朱友贞感到满意,最开始让他解围宋州失败,虽说这主要是宋州守军突然投降造成的失利,但还是给朱友贞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之后王彦章领兵反攻宋州,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损兵折将,这就更让朱友贞不满了。

再加上张汉杰、赵岩二人在一旁煽风点火,只要王彦章有什么突出表现,二人就将功劳说成别人的,而若是王彦章打了败仗,二人顿时添油加醋,百般诬陷。

在这两人的一致“努力”下,如今朱友贞不仅对王彦章感到不满,更是对那些勋旧老臣们感到不满。

敬翔、李振这两个之前极力推荐王彦章的老臣如今倍受冷落,而霍彦威等老将更是与王彦章一样,不受待见。

甚至连戴思远这个北面招讨使如今同样让朱友贞感到不满,有心将其免职,只是目前还没找到借口罢了。

至于其他臣子,朱友贞同样不怎么信任,可以说现在的朱友贞疑心极重,除了张汉杰和赵岩这两个亲信外,他根本就不信任任何人。

“陛下,既然晋军已经放弃德胜南城,甚至将浮桥和铁锁都拆掉了,那么即便晋军打算南下,在短时间内他们也无法渡河。所以臣以为留下一万兵力进行防守滑州就够了,其他兵力都可以南下。”张汉杰道。

如今在杨村的梁军共有六万人,若是只留下一万兵力的话,就能出动五万大军,再加上濮州和曹州、开封等地的梁军,凑合起来大致能集中七万左右军队。

当然,在洛阳还有一些军队,不过这些军队已经是梁军最后的实力,而且洛阳也需要留兵防守,所以这些军队是能动用的。

这样一来,加上如今在宁陵的五万兵力,梁军的总兵力就能达到十二万人。

虽说与多达二十多万的吴军还是不能比,但对付三路吴军中的一路的话,梁军却占有优势。

朱友贞在心中计算了一下兵力,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于是点头道:“那么领兵人选呢?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