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听罢立刻有了兴趣:“皇儿详细。”>
朱慈烺解释道:“文言版是给下士人阅读,而下万民能懂微言大义者少,故此推出白话版给百姓阅读。>
这大政就是大明朝堂定下的国家政策,对以往大明律的解释,还有父皇对四海臣民想的话,朝廷对于官员的查处、任免、奖惩等都在这一版。>
第二版经议是为了讲解四书五经,民间批注繁复,读书人无所适从,父皇可命大儒注解经议,以正下学风。>
第三版新文,此文可为诗词歌赋,也可为策论时议,大家读美文以陶冶情操,当可显示大明文风之盛。>
第四版为民生此版收集下旱涝风雪饥寒灾荒,百姓所请,百姓所愿,让士人读之知道百姓艰难,让官员看到立刻想办法解决。>
第五版民情主要收集下百姓百态,反映官员贤愚,弘扬忠孝,解百姓之惑等。>
第六版军威讲述朝廷各处战事胜利,何处边防告急,告知百姓如何防止盗匪,如何躲避流寇,如何对付建虏骑兵等。>
第七版时议选取当前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或者朝堂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各家观点都放在上面畅所欲言,或朝廷对此议的看法解释等。>
第八版杂谈百姓故事,讲各地风俗,物价变动,讲下奇特地貌,种植之道,讲农桑之法。”>
崇祯点点头:“我儿考虑全面,只是此事费钱几何?是否可校”>
朱慈烺连忙道:“儿臣以为文言版司礼监办最妥当,至于白话版孩儿愿从旁协助,负责印制销售。”>
听到钱,崇祯眼睛一亮:“哦?还可销售?”>
“那是自然,朝廷做此报,费工费钱,百姓出钱购买,经地义。父皇为了百姓读报方便不至于曲解圣义孩儿还特意弄了一套标点符号,这样百姓就不会有断句之苦了。”>
朱慈烺把标点符号讲解递给崇祯,崇祯看了一下点头:“承恩,你拿着,这是就交给你们司礼监了,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太子,好好办事。”>
王承恩连忙双手接过:“是,奴婢一定多问太子殿下。”>
其实朱慈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广告版面问题,见崇祯没有提起,朱慈烺决定先搞中缝广告吧,毕竟国字头的报纸,上来就搞版面内的广告有点不合适,还是等大家适应适应在吧。>
崇祯看了看朱慈烺,朱慈烺看了看崇祯,两人对视无语的摸摸朱慈烺的头:“那你搞起来的这个裹脚税打算怎么收场?京城百姓议论纷纷,朝堂官员奏章都几十份了。”>
朱慈烺以为达到自己目的就能功成身退了,他还真没有想过怎么收场。>
崇祯见他一脸纠结只好敲敲桌子:“这事收税是不合适的,若是任百姓裹脚,多少女子深受其害,朕欲禁绝此事,又怕百姓不能理解,你这邸报之议正可劝百姓,但只是劝又难以移风易俗。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朱慈烺想想道:“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百姓裹脚不过是士人以脚为美,后上至宫廷下至贩夫走卒争相模仿,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行此事,第一是所有皇室成员崇祯元年以后所生不得裹脚,不得娶崇祯元年后生的裹脚女子,宫中宫女不得选用崇祯元年裹脚女人,违者取消国奉,亲王罚没田产。崇祯元年后有子女裹脚者不得考科举,有功名者取消免役田待遇,官员亦如此。”>
崇祯皱眉问道:“为何崇祯元年开始?”>
“崇祯元年后生的孩子最大者不过八岁,即使裹脚放脚之后,依旧能正常行走,之前的女子即使放脚,其脚已经畸形难以回复。”>
崇祯不在话,朱慈烺也就告退了,刚回到东宫没多久,魏子就匆匆带着一个太监来了:“殿下,这个是司礼监的刘樍。”>
刘樍跪下磕头:“给太子殿下请安,奴婢奉王掌印之命来告诉太子殿下‘邸报司设在旧宝钞司,太子殿下要是有空就去指导一下,邸报还是尽早开始为好。’”>
朱慈烺点点头:“你回去告诉王公公,孤下午就会去那边看看。”>
宝钞司位于皇城西南角太液池东,朱慈烺穿过皇极殿走英武殿出西华门往南过了御用监就是宝钞司的办公地址了。>
看着这一片有些破败的宫殿,朱慈烺摇摇头,宝钞算是废了,但是要是想发行新钞真的能万全抛开么?>
里面太监跟锦衣卫正在指挥着工匠收拾屋子,突然朱慈烺看着他们搬着一块块的雕版连忙叫停。>
下了步撵,朱慈烺拿起一个雕版,这正是大明宝钞的版:“这些都拉到哪里去?”>
太监低着头相互看看:“回禀太子殿下,司礼监要整理宝钞司做新的邸报司办公用,我们正把这些东西送到御膳房。”>
“当柴烧?”>
太监弯腰:“是。”>
朱慈烺指了指自己身边带的太监:“你监督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