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一章百草堂开业黄先云应邀(1/2)

作者:傲立晚秋
第三十一章百草堂开业黄先云应邀

传涛把草堂选址在了河边官道旁。

这里前临官道,官道下面就是潺潺流水鱼泉河。左边是一条山溪奔流而下,与官道交汇处是一座古老的青石小桥,溪水从桥下穿过,汇入了鱼泉河中。右边是一片松林挺拔苍劲,林中一层厚厚的枯黄松针铺在地上。屋后是重重叠叠的青石自然形成的石崖壁,壁下一方天然形成的洞窟,极其类似于黄石崖下的石洞,只是小了一些,没了温泉。这个洞穴曾为不知多少路人遮阳避雨。

这里本来是一块荒地,是郝家家族的一块公地,周边除了可以开垦少量的坡地之外,实在不适合以农为生的家庭落户。所以郝家裕带着传涛找到族长,提起要买这块地的时候,族长也就慷慨应允,一百现大洋交给祠堂作修缮经费后,传涛也就拿到了地契,开始在这块地上请人平场建房,工程开展十分顺利。

其实传涛看中的这块地是并不被人看好的地段,之所以传涛选择这里,最关健的一点是:这里既有南北官道相通,亦为周边乡村东西往来的枢纽,不论是行医还是经商,这里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

传涛除了把茶种精种于田园之外,就扑在这草堂宅基上,一边规划着草堂的建设,一边应病家邀请为乡邻疹痛治痒,倒是博得了一个脸熟名善,声望渐渐高了起来,一时众口相传,十里八乡都知道了这件事。

就在那春暖花开,万木争荣的时节,草堂建设已经基本完工。

一排五间的木楼,青瓦红檐,座落在宽敞的坪坝之上。正中是堂屋香案,左为茶室厨房,右设药房诊堂。楼上略显低矮,是贮藏物品的绝佳处所。那屋后的石窟,传涛按黄石崖的练功之地设计得有模有样,只有暗门相通,处面已看不出内有洞府。整栋宅子虽没有雕梁画栋,却也是气象一新。

新屋落成之际,自然是要择定吉日广邀亲朋摆酒庆贺一番的,日期是由族长爷爷择定的三月初三。

这件事族长身先士卒,主动请缨,安排得体面有序。当然,请柬那得传涛亲写,城里的戴县长,白鱼寨的二大爷,毛三叔,还有黄先云都发了请柬敬邀,只有外公一族那是老爸亲笔落款,以示敬重。

三月初三那天一大早,传涛一家人都在新居忙碌。乡邻们也都早早地从家里带着厨具桌凳,在坪坝里摆成了好几桌酒席台面,还有那族事乐器班子,都被族长爷爷安排来此助兴,隔一会吹吹打打一番,更添了几分节日气氛。

赤日当空,陆续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欢聚一堂,只等那县长大人的亲书牌匾一到,便鸣炮奏乐进入**。

直到日头偏西,远处官道上终于来了一队人马,走在头里的是一位骑着骏马的老者,这个人只有传涛认识,那是戴县长的内务管家陈老先生。后面八个兵丁,手抬一块披红挂彩的木质大匾紧随在陈管家身后,那风尘仆仆却又官威十足的排场令乡下草民耳目一新。

传涛一看这阵仗,哪好意思怠慢,赶忙迎上了官道。陈管家见传涛迎了过来,也下马跟传涛打起了招呼。

“好久不见,传涛郎中居然已经新立山门,自开草堂,造福一方了,可喜可贺啊。”

“陈管家一路劳顿,小生实在担当不起,传涛将铭记先生大德,日后定当图报。”

在与陈管家寒喧之际,传涛往队伍后面一看,原来白鱼寨二大爷、毛三,还有屋桥东头的黄先云都跟在这队伍后面的,只好对陈管家说:“您请先行,我到后面与几位故交打声招呼再过来相陪。”传涛到后面一一与二大爷、毛三以及黄先云见过礼,又匆匆跑到前面带着陈管家一行折向河石铺就的二十级阶梯,踏上了新居坪坝。

陈管家示意兵丁将大匾悬挂在大门上方,传涛又请族长爷爷亲揭红布,四个黑底金字使众人眼前一亮——百草医堂。陈管家抱拳于胸前,朗声说道:“奉戴县长之命,特送给年青俊杰郝传涛堂匾一块,以彰其高超医术,以励其造福一方。”众乡亲掌声响起,传涛知道也该来句场面话了,于是也高声说道:“承蒙戴县长厚爱,传涛亦将竭尽全力为本县繁荣和安宁做出贡献。”

一阵鞭炮火药,震耳欲聋。

陈管家、二大爷、毛三这些远客均被请入茶室安坐。

传涛正准备叫管事开席待客,却看见坡上行来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为首的竟然是传涛的外公,只好先随父亲一起把客人迎进家门再说。外公这是专门来为外孙助威来了,彭家大院在这方圆百里都是赫赫有名,他的到来无疑是给传涛再添底气,赚足声望。

一场别开生面的室内室外宴席全开,室内几桌均为贵远高客,乡邻亲朋就只好在坪坝参宴,这是办事的习俗,无可争议,排座论序的事自然有族长老者为其负责,传涛父子轮流敬酒也就行了。

……

这一闹直到日近西山,方才渐收。

没想到的是,乡公所居然派人前来道贺。

“哈哈,敝人姓赵,我们是乡公所廖乡长派来恭贺郝传涛郎中草堂开业的,这是廖乡长的一点心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名门暖婚:军少,坏坏坏 不断作死后我成了白月光 我对钱没有兴趣 超级兵器 霸道鬼夫缠上身 从柱灭之刃开始的万界之旅 重生之俘虏渣攻 我的身后是地球 我在洪荒开创遮天帝法 嫡妃不乖,王爷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