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稷五十一年, 也就是周王姬延五十九年,当了五十九年周王的姬延终于离世了,而且,没有后嗣。
后世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规律,到了一个王朝末年的时候, 皇帝一般都没有儿子,直系皇族都是断代。
比如汉朝,汉成帝、汉哀帝都是无子,两个人的身份是堂兄弟;宋朝,南宋后面的那几个皇帝都是从民间找回来封王的;明朝,天启帝和崇祯帝的关系是兄弟而不是父子;清朝,咸丰帝只有一个独子,同治和光绪两个人又是堂兄弟,也都无子。
姬延没有后嗣,西周公的西周国也已经被灭了, 虽然还有一个东周国尚且苟延残喘, 但是没有九鼎,他们就不算正统。
周王姬延离世之后, 嬴稷也没想着再选一个人补上,九鼎都已经被移到咸阳来了, 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他做什么还要给自己添堵?
被秦王封了一个封君, 在自己的封邑上也算“安享晚年”的西周公不发表任何意见。
他现在的情况, 再提出来简直就是吃力不讨好, 寄人篱下的自觉他还是有的。
至于东周公,西周公表示我就静静地看着你怎么作死。
东周公自立为周王,在没有九鼎加成的情况下,这就很有意思了。
反正秦国的态度就是,你们不是正统的周王室直系,你东周公说自己继承周王位,也得我们承认啊,反正九鼎在我们大秦这里,我们是不承认你这个乱臣贼子的。
东周公:我从未见过有如秦王这般的厚颜无耻之徒!
因为东周公自立为周王,这种行径比较微妙,秦国发声说他们不承认也没人能逼他们。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秦国也就打个嘴炮,也没有做出一怒之下就灭了东周国之类的事情。
秦王稷五十二年,燕王离世,太子燕喜继位,其父谥为燕孝王。
燕喜的运道不错,他爹当了三年的燕王就没了,让他能这么早坐上燕王之位。
秦国不搞事,关东六国就要来搞事了。
说实话,秦国把九鼎移走是很令诸侯不满的,但是东周公自立他们更是不满。
名义上的老大没了,现在大家终于可以逐鹿天下而不仅仅是“问鼎”了,东周公一个连九鼎这种信物都没有的小国之君居然敢自立为周王?
当年的周公之国为什么会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来着?还不是赵、韩二国唆使,甚至给予了还没成为东周公的那位少子武力支持,才让周公国一份为二吗?
虽然对上秦国很怂,但是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国,对上战国后期这些在夹缝中求存的小国,一个个都不是好惹的。
燕王新继位,在某些有心人的鼓动之下,韩王忍不住试着对他们动手了。
赵国是有心无力,齐国是因为主政的君太后智商够高,起码比她儿子齐王建的智商足,判断力也够,所以没有轻举妄动,最后也只有韩王按捺不住出了兵。
至于是谁这么坏心眼儿地派人去蛊惑韩王,秦国王太孙殿下笑而不语。
“疲秦计”这种计策都能想出来,可见韩王本人智商颇为令人怀疑,而且韩国朝堂上虽然不是没有能人,但是韩王自己刚愎自用,自认为天下第一聪明,除了韩国国力弱让他无力回天,基本上他就没有什么不完美的。
异人:我从未见过如此智商拙计却厚颜无耻之人。
韩国值得异人注意的人不多,一个韩非,在韩国郁郁不得志,一个是张良——当然,现在他还没有出生。
虽然张良还没出生,但是张家在韩国的影响力却丝毫不弱。
到如今的韩王然,连续五任韩王,任用的相国都是张家的人。
韩王然的父王韩釐王韩咎之前,连续三任韩王的相国都是张开地,老人家不行了以后,相国之位也没有旁落,韩王咎和韩王然的相国都是张开地的儿子张平。
张平颇得韩王倚重,可以预见的是,要是还有机会,张家的这个相国之位还能继续连任下去。
也就是说,如果秦没有灭韩国,按照最初的剧本,作为相三代出生的张良最有可能的就是继承他祖父和父亲的职位,成为韩国的又一任相国。
而在秦灭韩之后,致力于报仇的张良给自己选择了一位主公——刘邦,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相三代不愧是相三代,果然有真材实料,且战斗力不俗。
韩国能让人记住的东西不多,除了当初的韩昭侯重用申不害进行变法之外,就只有他们的□□值得一提了。
大概是秦人、赵人画风彪悍,韩人迫于无奈,只能大力发展□□事业,他们的□□是天下一绝。
这个时代,不同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春秋时代“吴钩越剑”声名响彻天下,在这个时代,韩国的□□则是人人都称颂的。
燕王喜整个人都懵了,他们燕国和韩国算是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那一类,韩王然是脑子被驴踢了么,居然最先拿他开刀?
要知道,燕国不是一个好下手的国家,在燕国的名将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