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百二十五章:黛玉的心境转变(1/4)

作者:山花泡枸杞
“滚!”

“......哎,看看这本《蘅芜君集》也不错。”

“蘅芜君,是柳如是吗?”

“去!柳如是叫蘼芜君,不叫蘅芜君。

你这是要错把冯京作马良了。”

“唔......不错、不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柳絮词、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大有杜工部之遗风。

我买去学学......”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

富商、殷实人家大多识字!

而一般小民,或许认识一两个。

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

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颈。

明初朱元璋下令,《北明律》每家一本。

可想而知两京的官刻有多么大。

那个时候每年轮班服役的刻书工匠就有几十万。

大楚同样如此。

但是,十分之九的民众并不识字,也承担不起读书这种奢侈的事。

律法由识字的人宣读、普及。

而一般民众爱买、支付得起的书。

都是闽中建阳那种图文并茂、质量粗劣的随大流的低俗、艳情。

自宋代以后。

出版业的发达不是活字印刷。

而是“匠体字”的发明,匠体字其实并不好看。

横轻竖重。

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楚最普及的印刷字体。

贾琮看看账本,较为满意。

大观园众人的诗词虽然达不到独领风骚。

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面的!

特别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作。

黄俊郎上楼回话:“蝶装的几本,都刻好了。

比线装麻烦,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车上。”

贾琮回府叫晴雯去送蝴蝶装的刻本。

晴雯讶然:“这么多,我一个人怎么抱得完呢!

莫不叫上小红、香菱。

你自己也去,分头去送。”

“也行。”

贾琮点头,等她们分完了。

自个儿抱上几本。

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书,人手一本各自的诗集。

他只不过是借故想让她们进去玩玩。

沁芳桥亭装裱有贾宝玉所作的两幅上下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进了横空的桥亭。

香菱不断四处打量:“姐姐何时才能升为姨娘呢?”

“通房丫头有了子嗣,就可以做姨娘。”

晴雯撇嘴说着,穿花度柳,回头看她。

“你问这个做什么?

是不是你也想做姨娘了?

不过你是个呆人,任劳任怨。

给他做通房倒是称职,不像我笨手笨脚的。”

香菱步姿袅娜,眼神一片纯真,忙摇头道。

“快别说这样的话,我哪有姐姐好。”

晴雯唇角一弯,满意的看了她一眼。

“我们先去二姑娘三姑娘那里,让他自己去找林姑娘。”

........

贾琮随后进来翠嶂,就听到右边梨香院的演唱声。

曲音悠长。

看看头一本刻本就是最近的潇湘馆。

过了杏子阴、柳叶渚道路。

到潇湘馆地界,两边翠竹夹道。

青苔布满石阶,一条羊肠小道。

石子铺就。

贾琮在门外喊了声,“书到了”。

紫鹃掀帘而出,接书进去回话。

少顷又出来道:“姑娘叫琮三爷进去坐坐。”

“那就喝杯茶。”

贾琮犹豫少许,点头上了台阶。

两边是走廊,廊下挂了鸟笼、手帕。

刚一走进潇湘馆,就觉得清凉如水。

斑竹与芭蕉遮挡了四面视线!

冷风飒飒,清幽静谧。

能听到东南面的涓涓水流声。

林黛玉摸摸刻本上的蝴蝶结,大体比较满意。

看看自己的思想结晶在书本上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满心的成就感。

“这纸是怎么做的?”

“就是你窗外的那种竹子。

混合楮树,可是不满意?”

贾琮还是头一次进来潇湘馆,但也不好仔细打量。

“棉花和大麻制成的最好,成本高些。”

“哪有,何必糜费,这是用你自己的私房钱呢。”

林黛玉眨了眨眼睛,小巧玲珑地坐着。

抬眸打量贾琮几眼,忽然想起那一年南下。

父亲曾问过她的话,要是那时答应了。

眼前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