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的这句话,远比任何辩驳都更具说服力。>
圣人。>
对于百姓来说,几乎等同于神明的存在,在医学领域,医圣就算是掏出来一捧土。>
告诉病人吃了能消病,病人也会毫不犹豫的吃掉。>
朱成可是有实打实的战绩。>
汉中府外加整个三晋之地,都亲眼见证朱成力挽狂澜,压抑住爆发的瘟疫。>
别的事,尚且有嘴可犟。>
朱成的药。>
得吃。>
……>
朱成走后,有大量的官差开始发放抗生素,这次朱成并未将抗生素溶于水,进而发放药水。>
而是直接发放成片的抗生素。>
原因也很简单。>
上次发放药水,是因为怕有人囤货居奇,而这次不同,这次发放的目标单一。>
都是感染伤寒的学子。>
冒领能冒领多少呢??>
从群体宏观上来说,学子们的素质相对较高,简直就是平民百姓版的清流。>
不能说一个冒领都没有吧。>
但总体来说。>
比开放认领给普通百姓,开放认领成片的抗生素给学子们,更不会出现冒领的情况。>
最多的损耗,应该是错发。>
——给水土不服的学子发放抗生素,那自然没有任何效果,当然也不是完全的白发。>
水土不服的学子,身体抵抗力更差。>
吃抗生素就算是预防了。>
无伤大雅。>
同时。>
官差还给学子们带去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秦淮河辩论的延期,延期不固定。>
直到大多数学子们的身体状态有所改善。>
但是不超过正旦节。>
也就是十三天。>
这对于广大学子而言,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谁也不愿意辩论发生在学子们全都风寒、水土不服的时候。>
十三天。>
绝对能恢复的七七八八,实际上不需要十三天。>
大概三天。>
多数学子们的情况,就都有所好转。>
原因很简单。>
对症下药啊。>
耐药性近乎为零的情况下,一剂抗生素下去,普通的伤寒,那还不是恢复的妥妥当当啊。>
至于水土不服……>
的确没有办法。>
但广大学子的伤寒问题得到解决,水土不服的人服用抗生素,抵抗住身体患病。>
把入京的这二十多万学子看成一个整体,绝对可以说成‘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至于居住问题。>
学子们自己也在想办法,谁有亲戚在应天府,就多接待几个人居住,亲戚在应天府的熟人。>
也可以短暂的做成‘民宿’。>
学子们付钱呗。>
有几个学阀支撑,倒也不怕穷苦的学子们掏不出‘民宿’钱,随着时间流逝。>
学子们居住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
一个变化,也悄然发生在应天府之中。>
……>
朱成发放完抗生素的第七天,也就是距离正旦节还有六天。>
御书房。>
“陛下,朝廷在坊间的风评,最近有所改善,学子们的情绪也基本稳定下来了。”>
二虎恭敬的说道。>
经过学子们集体伤寒的事件,朱元璋要求二虎将有关学子们的消息,无关巨细全部上报。>
坊间的传闻消息,对于明初第一特务机构——锦衣卫来说,还不是轻轻松松。>
之前二虎都不敢和朱元璋替坊间风评的事。>
提一嘴。>
就是简单带过,不敢细细说明。>
在世代尊儒的环境下,公开废弃儒学显学地位;引得圣人入京讨说法;大量学子在应天府感染伤寒、水土不服、无居住场所。>
一宗宗,一幕幕。>
叠加在一起。>
险些把朱元璋之前积累下来的名望全都败光。>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
这几天。>
风评竟然逐渐好转。>
“说说看。”>
朱元璋身体向后倚靠,半蜷缩在座椅上,微微抚了抚手,示意二虎往下说。>
“本来天下百姓觉得您废除儒家显学地位,是……不太明智的决定,但是见到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