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一方面是大明竟然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土壤,另一方面则是朱成。>
一桩生意而已。>
竟然造就一个通天权路。>
“嗯,你没有这个意思就好,结交一些权贵无可厚非,但要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朱成看到朱元璋的表情,知道他心中没有自成外戚的念头,便也就放下心来。>
他倒不怕‘老赵’后续起意。>
这事儿。>
本身就得密谋来。>
朱成已经点破,‘老赵’后续再敢,就相当于在光天化日下大喊——我要成为外戚,我要干政。>
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我明白。”>
朱元璋心有余悸的点了点头,他已经有些想要回去了。>
大明下一任皇帝。>
到底应该如何继承……>
真是个问题啊。>
“康王殿下,你这生意还真是危险啊。”>
朱元璋有些感慨的摇了摇头。>
这能联络所有朝中大员的生意,如果不是朱元璋自己来干,他还真不放心任何人。>
“就这?”>
谁知,朱成却是耸了耸肩,轻蔑的一笑。>
“比起目前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我这门生意,温柔的好像是四月的春风。”>
“科举,科举有问题吗??”>
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双眼死死的盯着前者。>
朱成竟然说科举有问题。>
这……>
在朱元璋心目中,科举的重要程度,应该是仅次于冬夏两收。>
也是影响国祚的大事。>
废话。>
朝廷向民间取材的唯一途径,朱元璋曾经说过:‘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多少朝中大员都是通过科举吸纳。>
足以见得科举对大明的重要性。>
现在朱成竟然说科举有问题。>
这让朱元璋如何不惊!?>
“康王殿下,你快说说,科举到底有什么问题!”>
朱元璋焦急难耐。>
如果是一般人提出科举有问题,朱元璋睬都不睬,毕竟大明的科举制度,可是汲取历朝历代的经验。>
由宋濂、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分析改造。>
最后由朱元璋亲自拍板定案。>
采取的八股取士政策。>
按理说万无一失。>
可是朱成……>
这小子的思维太过与众不同,他说有问题,那可能真的有问题。>
或许问题还不小。>
“你着急什么?”>
和朱元璋急躁的态度不同,朱成平淡地坐在凳子上,用手撩拨池塘里清澈的水。>
时不时揪下一个玉米粒。>
丢进湖水里。>
引得湖水里的锦鲤争相夺食。>
好不惬意。>
“老赵,你着什么急啊,你这么大岁数,总不能再去考取功名吧。”>
朱成淡然的说道。>
“再者,你的子孙后代,有你打下的基础,完全可以在商路上混的如鱼得水,何苦再去科举拼杀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话在大明也颇为适用。>
但要知道一点。>
‘老赵’是给朱成效力,从某种角度上而言,那就是再给皇家办事。>
无品无衔。>
军机处还无品无衔呢,朱成幕僚们的权力在汉中府,可并不比差官低。>
所以朱成觉得。>
‘老赵’只要不傻,就不可能有心思让子孙后代去科举拼杀,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
现在的老朱,可并不是为自己着急,而是在为大明急躁!!>
科举制度有问题。>
大明国祚都将受到影响!!>
“朱成!”>
老朱抬起手,俨然已经忘记隐藏身份,或者说,科举的事情,值得朱元璋暴露身份。>
“老赵,你别着急。”>
可还不等朱元璋开口说话,一样的徐达便是插嘴打断,然后平静的看着朱元璋。>
“……”>
和这位老兄弟对视后,朱元璋变得冷静许多。>
“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