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把《隐入尘烟》的故事,用一个“乡村爱情”的模式讲述了出来。>
这就让曹树军,唐路这些喜欢拍那种批判现实,挖掘社会阴暗面,反映现实问题的老导演,有种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
因为李易说的《隐入尘烟》的故事,其实在他们看来,完全可以敞开了揭露人性的丑陋,两个苦命的人,完全可以去挖掘他们为什么如此苦命,可以去展现更多的旁观者的冷漠等等。>
可是结果,按照李易说的这样的剧情来拍,那算什么?>
穷苦版的生死相随,至死不渝的爱情?>
农村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踏马的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一时间,他们看李易的眼神都怪怪的。>
之前的《暖春》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相比起《暖春》这样的故事来,他们明显的察觉到,《隐入尘烟》的故事更有拓展性,如果好好挖掘,那么绝对可以拍出一部非常惊艳的农村电影来。>
不过,当看到李易的笑容的时候,唐路地一时间反应过来。>
果然是被李易晃点了。>
是,故事是可以这么讲述,但是电影可以这么拍吗?>
也可以这么拍。>
可是电影能够展现的内容肯定更多,所以,别看这个故事内核好像是爱情,但是实际上,拍成电影,观众会看到的绝对不会是所谓的爱情。>
不说别的,就说,开篇的相亲,只言片语的描述之中,其实就已经展现出来了许多东西。>
比如马有铁喂驴,比如曹贵英失禁等等,以及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态度。>
这些如果拍成电影,不可能不展现出来。>
所以,这绝对不会是一部含情脉脉,温情无比的电影,相反,这会是一部非常撕心的影片。>
讲故事可以只讲主线,但是拍电影,完整的电影,却不可能只有主线剧情。>
必然还会有一系列的支线剧情,为什么马有铁会那么难?>
为什么明明两人的日子虽然贫苦,但是却相濡以沫,却有着动人的温馨,可是结果却变成了绝望?>
只是因为意外?>
绝对不是!>
其他人也陆续地反应过来了。>
下一刻他们看向李易的眼神都带着一抹炙热。>
李易为什么把故事在这里讲出来?>
肯定不是在炫耀,而且两个故事,他不可能自己都拍了吧?>
这年月,其实这些个导演,你要说他们没实力,没能力,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他们手里拍出来的好电影却也屈指可数?>
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剧本荒!>
比起商业电影来,实际上,文艺片的好剧本更难寻。>
因为商业片是有套路的,有模板的。>
不是说商业电影的剧本不重要,但是至少还有迹可循,可是文艺片,的确在这方面是没有什么特定的模板的,什么好莱坞三段式结构,对于商业片可以套,但是文艺电影却不行。>
从这一点上来说,商业电影跟风多,文艺电影却很少有什么跟风的作品就可以看的出来。>
对于一名导演来说,拍文艺片,那是艺术创作,你艺术创作去模仿别人,那么还谈什么艺术创作?>
商业片就不同了,赚钱嘛,不寒碜!>
而以他们的眼光自然能看的出来,李易说的第二个故事,真的是大有可为。>
因为这样的故事,可挖掘的地方太多了,更关键的是,主线足够的催泪,那么支线,背景等等,就可以完全不需要顾忌太过阴暗,太过压抑之类的。>
同时这样的电影,或许放到院线,也不愁没有人看。>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文艺电影,之所以会让观众看的昏昏欲睡,真的是因为大家没有鉴赏能力吗?>
还是眼光不够?>
其实还真的不是,而是因为,很多文艺片,节奏很慢,主线剧情往往云里雾里,很多文艺电影导演,并不喜欢给出一个明确的主线来。>
甚至于,他们拍电影的时候,都未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
“李导,第二个故事叫什么?”唐路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隐入尘烟!”>
“隐入尘烟?”众人都是不由地有些愕然,然而细细咀嚼之后,却是一个个都是眼前一亮。>
“好一个隐入尘烟!”曹树军忍不住击节叫好。>
众人都是点头,却都没有说好在哪里。>
有些东西,懂了就是懂了,不懂解释了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