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后,反倒激起该国民众空前的团结和反抗精神。越来越多的抵抗组织和“圣战者”,在当地居民帮助下袭扰驻防占领军,山地、峡谷、葡萄园都成了天然的战场。
当第4o集团军的机械化洪流,步履蹒跚地出现在兴都库什山地和南部荒漠时,抵抗组织可以从这些隐蔽的大山中,随时起攻击。当占领军空中力量来袭时,他们又可以迅钻入这些连绵的大山,变得无影无踪。
而第4o集团军建在道路边的两条输油管,是钢铁大军的“生命线”,虽然设立了无数兵站保卫,但油管太长,区域太大,不时被袭击、截断。当地居民,也纷纷偷偷地截断油管,疯狂盗取油料。
第4o集团军遭受的次重创,是在198o年初春的萨朗隧道。
当时一支得到坦克加强的补给车队,刚好从乌兹别克斯坦开来。开出隧道口时突遭伏击,化作小股部队的抵抗者,埋伏在隘口和大路两旁。人数众多的第4o集团军的行军纵队无论如何反击,对方都始终控制制高点,然后轻松逃走。
萨朗隧道战失利,暴露了第4o集团军正规军面对非传统作战的无奈。到底是世界第一流武装力量,第4o集团军迅反应,快调整原有编制和作战方式。
从198o年7月起,第4o集团军撤回国一批多余的部队,留在战区的部队则进行大规模编制调整和战术整合,将结构臃肿的机械化步兵师,全部改编为旅。旅下设灵活机动并能独立作战的营战斗群,并以营为基本战斗单位,提高反应度和作战灵活性。
为应对突事件,第4o集团军还将加强营改造为作战值班分队,它们装备较多的装甲车辆,以保证人员和武器输送,人员编制则根据需要随时增减。
但营规模的作战行动,仍无法面对战场变化。
第4o集团军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抵抗组织或“圣战者”动的游击战争几乎控制了8o%的乡村地区。由于主要是游击战,且都具有突性、突然性和跨跃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占领军必须具备极强的快反应能力,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