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篇 《颐园黄昏记》

作者:12分钟
阳历六月之初,阴历五月仲夏。高考刚过,中考在即。午后最热时分,与友深入北京颐和园。

游人稀,戴墨镜,打旱伞。旅游团旗只见一二,售票窗口仅开三四。一改昔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之繁华。

正是青黄不接时,倒也落得个清静自在处。

昆明湖波映锦鳞,万寿山树掩清荫。山水相望,动静分明,阴阳两合。人到中年,不能不生“望山非山,看水非水”之感慨。

远望山,近观水。山高路远,心虞跋涉之艰。即便登顶,虽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却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而万寿山上,排云殿接风挡雨、龙飞凤舞,众香界烟雾缭绕、梵音四起,皆不如智慧海接天铺地、入情及理,昭示着人生的最佳境界皆生于心间。

巧夺之天工,略逊于自然之天成。且把那无边的想象留给万寿山吧!虽说是游山玩水,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得有所取舍啊!于是,平步青云,环昆明湖而行,徜徉于“得失”之间。

纵然智慧之巅令人高山仰止,然而柔情之水则让人望眼欲穿。

昆明湖东北角,“仙桃石”与“败家石”相对,文昌阁与玉兰堂相应。

据说修建颐和园,只为慈禧祝寿,耗资巨大,不惜动用北洋海军军费,岂不是败家?

文昌阁高大威严,玉兰堂低矮不显。玉兰堂,是当年慈禧软禁光绪帝的所在。院内曲径通幽,坐井观天,凄凉万端。唯有堂后谐趣园石木婀娜多姿,楼榭错落有致。历经戊戌维新失败的光绪帝,想必也无心多看此园一眼吧?倒是那文昌阁仿佛慈禧太后当头挺立,或许不禁望而生畏,倒吸一口凉气啊!

湖北岸,长廊一线,穿行于山水之间。长廊,一脉相承,依山傍水,堪称世界上最长的露天观景走廊。湖风横穿廊道而过,转而吸进山里。移步换形,一步一景,心若止水,好不惬意。

长廊尽头,有一码头,造成浪白方舟之状,名曰“石舫”。石舫呈“留恋处兰舟催发”之势,与湖中客船互为动静、皆成表里。

西堤和北岸多为自然景观,满眼皆有脱俗之美。

西堤古柳19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柳树。树身熏黑,柳条如烟似帘。风卷珠帘,可见湖面播撒细碎银两,炫人二目。

北岸荷塘无垠,荷叶或如浮萍,或掠过水面。轻舟过处,划开一道天河,增添一抹亮色。

北岸东西两角,各落一座拱桥。桥拱立圆,摩天轮一般,又仿佛昆明湖的两个巨型“鼻孔”,吸纳客轮进出。

湖心岛镶嵌于东南隅,若以戒子上的“钻石”作比,再恰当不过了。而登岛之十七孔桥,当之无愧地成为湖之“项链”了。

行至湖东,已近黄昏。叹为观止时,正是失落处。仿佛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瞬间跌进了中晚年,阅尽无数风光,早把一切看淡。

东岸几无风景,而岸上人头攒动。长枪短炮,岸边林立。人们是为赏“夕阳无限好”而云集于此。可是,天不遂人意,西山彤云密布,苍山依然如铁,残阳并非如血。人们翘首以待,盼着云破天开、落霞夕照的那一刻。

八点闭园,七点多时,我们信心全无,于是打道回府。而当出园后,不经意回眸,但见西天金光万道,想象着沐在霞光里的颐和园的壮丽景色,不禁扼腕叹息……

人生总有太多的失意,更有无尽的诗意。得到的同时就是失落。也许,期待和想象中的世界才是生命中真正的美好吧!

写于2017年6月13日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
狂妃难追,腹黑王爷的悍妃 直播之极限荒野 星际修士 是我的言不由衷 女校霸勾引我 腹黑竹马:小青梅,吃不够! 城管生涯 开局继承江南鞋厂,打造国货之光 恶神当道 大国军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