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日本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认民国政府,英国新任驻华公使朱尔典愤怒过后,便约见了日本公使内田康哉。 内田康哉的解释是,如果日方从朝鲜发动地面进攻,所有的军需只能供给大军三个月作战时间,而鉴于忠义军在东北的实力,三个月内战争不可能结束,到时候日军势必陷入被动。 日本海军坚决反对陆军北上,执意要南下,天皇和内阁最后也不得不从,但日本不是放弃中国,只是暂缓,一旦日本元气恢复,必将进攻中国东北。 朱尔典压抑怒火,听完了日方的解释,听到内田康哉明确表示,今年内日本陆军不会发动进攻,朱尔典挥挥手,将背叛的小弟赶走了。 很明确的现实,既然日本不发动进攻,沙俄更不能插手,他们国内的暴乱还没有停息,有便宜可捡还行,否则,沙俄不可能单独和中国开战的。 大英帝国要维护尊严,不得不自己赤膊上阵了,朱尔典紧急向国内汇报,一番磋商后,英国政府令驻印英军进攻西藏,而外蒙古方面暂停叛乱。 外蒙古的叛乱是为了吸引和调动东北的忠义军,既然日俄都不能在东北开战,此时外蒙古方面如果叛乱,就没有意义了,这招棋等以后再用吧。 从印度进攻西藏有几个好处,第一,西藏距离中国中原地区很远,距离印度却非常近,英军差不多有主场优势。 第二,山势地形复杂,中国的战车不可能开到青藏高原上去,在西藏开战限制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第三,高原的稀薄氧气也不利于中国的支援部队,而英军已经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适应和准备。 第四,如果仅是打一场有限度的战争,进攻西藏再好不过,因为不需要太多的部队,且英方进可攻退可守,而要进攻中国京畿以及平原地区,需要更多部队,英方暂时调动不出。 还有,英国不能再等了,炮艇爆炸、军人阵亡,大英帝国的颜面被扫已经半年时间了,报复行动必须尽快展开,不然,岂不让世界怀疑实力? 于是,英国发动了对西藏的入侵,同时也是实施“拱卫印度安全”战略行动的一部分。 获知英军进攻西藏,袁世凯赶紧召集内阁、议会和国防军开会。 这已经是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了。 印度在近代英国殖民地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为确保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 其核心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 1865年,英国把不丹纳入殖民势力范围,西藏已是咫尺之遥。 1874年,英国借“马嘉理事件”,给清政府施加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入藏探路专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西藏入口由此向英国敞开。 1884年,英国派武装队伍闯入西藏,1886年又派大批军队集结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派藏军在热纳宗隆吐山建卡设防。,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要求清政府下令藏军限期撤离。清政府惧怕战事,要求藏军撤卡撤兵。 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对清政府的做法很不满,驻藏大臣文硕也坚持热纳宗属中国领土,支持西藏抗英。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被藏军击退。3月21日清晨英军再次进犯,藏军毙伤英军约百人。 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藏军伤亡重大,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 清政府将文硕革职,任命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并派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任助手。 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组织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 升泰下令藏军待命帕里,不许反击,隆吐山之战终告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藏印条约》、《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由此可见,藏人的反击是坚决而勇敢的,但清政府实在是软弱之至,不但不帮忙,还尽拖藏人后腿。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民国政府外交总长唐绍仪,已经派人对英国公使朱尔典进行了例行的外交抗议,朱尔典的理由依然是藏军越境。 唐绍仪给会议室内所有人讲述了第一次英军入侵西藏的情况后,袁世凯道,“大家议一议吧,林司令有什么看法?” 林重道,“毫无疑问要反击,不但要派兵入藏,如果英国海军在沿海挑起战争,也要坚决反击,如果英国将战争规模扩大,我军准备趁机将英租界全部收回。” 会议室内众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