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两军交战。>
不过蔡邕和张郃对此兴趣不大。>
他们围在沈东凌周围,虽然一言不发,但是表情透露出困惑,急切的等待着沈东凌的解答。>
沈东凌笑了笑,说道:“老师和张郃你们知道,张举和张纯的军队,是什么作为根基的吗?”>
蔡邕一时有些语塞,这个他倒是从来没想过的。>
不过张郃在冀州任职很久,而且是军队出身。这点他十分清楚,便回答道:“这两个人曾经是泰山的太守和中山相,平时也喜欢招揽门客,听说在最多的时候,门下有上千余人。后来他们发起反动,就是把这些门客变成了手下的军队......”>
他话还没说完,就反应过来:“沈公子,难道说这些门客中,有一部分是你的心腹?”>
如果他猜的没错,那刚刚发生的事情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
问题是,沈东凌怎么会料到这么远的事情?在他们还没有谋权篡位的想法的时候,就买通了这些门客,而且选的都是日后成为张纯和张举心腹的人。那这些人一定是在他们周围埋藏了很久的!>
公子怎么可能如此料事如神?>
无论如何这也是不可能的啊!>
“我确实不知道这两人日后会生出造反的心思。”>
沈东凌不会蠢到告诉他们,自己早已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会告诉他们历史上后面会发生的故事。>
他笑了笑说道:“不瞒老师和张郃,那张纯当初在担任中山相的时候,甄家就和他关系很好,毕竟要在当地经商。只不过这张纯十分贪婪,甄家又不愿意当冤大头,便买通了几个门客当自己的眼线。谁知道后来他们就整出这件事情了。”>
这么一来便全部说通了,张郃和蔡邕恍然大悟。>
这种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甄家在冀州确实赫赫有名,自从甄老爷子去世以后,周围很多人都想将甄家的财产据为己有。面对这种处境,他们只能和中山国的各个官员打好关系,要么用钱财去贿赂,要么安插眼线以备不时之需。这完全合情合理。>
“虽然这么做有失大家风度,但是谁能想到能在今天有这般奇效。我也没想过曾经只是买了这些密探,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人可以为我所用了。”>
蔡邕深吸一口气,说道:“怪不得徒弟你面对幽州的事情这么运筹帷幄,原来对于你来说,平定张举和张纯的造反,简直是易如反掌。”>
沈东凌不置可否:“主要是花钱花对路了,毕竟张纯当初的门下之客很多都是游侠,而游侠是很容易被买通的。只不过是花钱多少的区别而已。”>
从来视金钱为粪土的蔡邕,竟然也赞同了沈东凌的想法。>
张郃看到蔡邕这副模样,忍不住在心里偷笑。>
蔡议郎还真是说什么信什么啊。>
要是在之前,他也许也会信了沈东凌的这番话。但是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情,再加上他之前对沈东凌的了解。他压根不信这些事情是出于巧合。肯定是早就已经计划好的。>
况且,如果说张纯手下反叛,是因为机缘巧合正好是被沈东凌买通的那几个。>
那如何解释张举那边呢?>
毕竟张举在决定造反以前,早就不在泰山做太守了。而是在幽州的渔阳郡养老。这和甄家的生意半毛钱都扯不上。>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
沈公子早就在计划自己进入幽州的事情了。>
而且不仅仅是在幽州,甚至甄家的所在地,冀州。各个地方的官员和权贵身边,应该都安插了沈公子的内线。>
只有这么解释,才能说的通。>
他想到这里,不禁浑身一阵颤抖。在他的眼里,沈东凌也不是那个表面上慷慨和善,经常宽以待人的商贾之人了。他由衷的打心眼里敬畏起沈东凌起来。>
“公子料事如神,深谋远虑。幽州一定可以在公子的掌控之下。”>
时至今日,张郃才开始真心实意的忠心对待沈东凌。>
他之前一直想着,随机应变,可以先去幽州看看情况。呆一段时间再决定要不要去沈东凌的手下做事。>
而且也因为这样,他对于自己在幽州的职位定位也更加敏锐。他关注的地方和之前也不一样了。他问道:“请问公子,那常山赵子龙,是何方神圣?”>
在自己的主公手下,居然有实力这么高强的人,而且今日一见。他的武力远高于自己。>
张郃不由得开始有些压力了。>
“啊,你说他啊。”>
沈东凌抬起头看着天边泛红的晚霞:“这个人是赵云,常山真定人。武功高强十分勇猛。当初我掌管甄家的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