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折叠,即压缩旋转。身体之九曲皆能折叠。太极拳对外之能量蓄发,即发拳踢腿,皆由压缩旋转所发,绝非“打出拳、踢出腿”。此为拳脚往复须有折叠。
太极拳之每一步之进退皆要有虚实、阴阳转换,否则劲力则断矣!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太极拳外表极柔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外形动作不似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有棱有角”并且需要空间距离,所以外表极柔软。但内里之能量蓄发及其刚强,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
呼吸与心力合一,心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合一,合一后就生成周身能量运行,故能灵活。
气,在太极拳中有呼吸之气,有呼吸以踵之气,有脚跟压缩脚踝旋转之气,这些气合一后即为周身整体之能量,周身能量涨筋腾膜后也会被身体感知为气。所以,气即为精气神之能量也!
精气神之能量为在人体中轴所蓄发,故为直。
养,养大也。
直养,精气神之能量在人体中轴上行运行,相互补充,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阴阳转换合一,由后天之气补养先天之气,返璞归真也。故气以直养而无害。
曲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折叠也!故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心为周身统帅,启动心力后则第一个就要拉动呼吸之气,心力与呼吸之气下行到腰,则将无形无式之心力阴阳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精的能量。单凭心力无法技击实战,只有将心力阴阳转换为精气神的能量,将精气神之能量从体内发出才能够成为打击劲力。
太极拳先要使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引带出心力,故先求开展。带精气神内敛后即为紧凑。
长期习练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充斥能量,似乎能够让身体变得密集起来,体内之能量运行似乎一层一层地从足底至头顶叠加起来,周身贯通一体,内有真气鼓荡之压力,此为缜密。
(缜密之文字意义为细致周全。但此处是在形容身体内里之能量充斥状态,有形容身体犹如气球内里之压力之意。当然当做细致周全解释也无妨。)
(原文)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间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屈伸开合听自由
意气君来骨肉臣
注释:此歌诀对应上面的十三式行功心解,但绝不是逐句对应。
腰隙,两肾也。此处为心肾交合水火相济之地,生精之地,河车运行之地,周身一体之地。故命意源头在腰隙。
虚实、阴阳转换都要用意,转换过程即能量蓄发过程。虚实的不断转换是太极拳连绵不断的能量蓄发的关键所在。
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在周身运行而不可积存于某处,哪个地方积存能量,使能量不能流动,则此处断矣!
心力常在会阴炎肾水,肾水蒸腾为气上行,此为静极生动。身体之动为内里五行之力所驱动,五行之力不显其动,故动犹静也。动静之间的阴阳转换,即内外的阴阳转换。
能量蓄发要随敌情而蓄发,因外力而决定自身之能量运行,方能显示神奇之处。
能量蓄发、一招一式,均要以心行气,周身要以压缩旋转之意配合以心行气,心与意合。
留心在腰间,心力在会阴炼肾之丹命,以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静极生动,故不管心力与周身能量如何运行,会阴之处必要有一部分心力运行。
腹内丹田之精的能量不可留于腹内,必须要让其周身运化,能量周身运化即为气腾然。如果将能量积存于腹内,则生孙禄堂先生腹内如铁般坚硬之弊病。
尾闾至百会之间为脊柱三关,为上下行能量运行之关键。只有打通三关,上下贯通之力才能上行到百会,百会部位才会出现神的能量,此为神贯顶。
上行的神的能量就是虚领顶劲,以神统领周身之力,则周身上下能量对拉拔长,满身轻利。
屈伸开合,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屈即折叠,收身中定,蓄力,开也。伸即发力,出拳踢腿,合也。太极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表现形式就是屈伸、折叠、开合。发力时的出拳踢腿均非拳脚主动打出,而是拳脚随周身整体的屈伸、折叠、开合而动,拳脚只是周身整体之一部分,不可与周身整体分离而盲动。屈伸开合随心力而动,即为听自由。
心与意合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气,此为意与气合。意气为君,骨肉不可自己盲动,而必须要随意气而动。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