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四章:迁都长安(1/2)

作者:北山台
西凉人崇尚武力,战神吕布被伤,士气大落,董卓找来李儒相商。 us

李儒说道:“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迁都长安?”董卓惊讶的问道。

“不错,洛阳虽有八关险要,但同样会导致兵力分散。而长安城有函谷关险要,先秦以此为屏障,据守中原诸侯。如今洛阳兵力分散,而后方西凉叛乱未定,两面夹击,费人费力;且丞相初入朝堂,人心未定。不如退守函谷关,平定后方叛乱,稳定朝中秩序,待后方稳定再逐鹿中原才是上策。”李儒耐心的说道。

“有理,如今我军虽然苦守虎牢关,即便诸侯难以突破,长期下去恐怕会寻找别的出路,若兵力消耗太大,不利平定后方。”董卓豁然开朗的说道。

董卓安排李肃、赵岑二人率领原先的守军以及新赶到的三万步军,苦守虎牢关,随后连夜率领骑兵,向洛阳撤回。

董卓回到洛阳,一边安排各部收拢兵力,一边召集大臣议事。

朝中百官接到董卓的通知,早早的赶到朝堂,这时只见董卓带领大量亲兵,身垮宝剑进入朝堂。百官心中不由一惊,龙椅之上只有7岁的刘协,更是吓的瑟瑟发抖。

董卓进入大殿,厉声说道:“诸位可曾听闻近日洛阳城里有一首童谣?”

百官心中一惊,大多已经知道董卓的意思,这种童谣虽然能够糊弄百姓,但这些人心里是明白的,显然是董卓这厮造谣。

其实百官误解了董卓,这歌谣的确与董卓无关,而是出自于吉之手,李儒只不过是配合于吉行动,要问李儒与于吉是何关系,前书已近交代,正是于吉的二弟子。

百官心中明白,迁都长安不是小事,这种情况下迁都长安,朝廷的威信将会丧失殆尽。而董卓只需固守函谷关,即可回头稳定后方。即便十八路诸侯气势汹汹,也奈何不了董卓,董卓不除,这些世族将会再无出头之日,汉王朝也好走向灭亡。

“不知丞相所言是何童谣?”太傅袁隗试探的问道。

由于袁绍不是盟主,而袁家势大,目前董卓并没有杀袁隗。

“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吾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此乃天运合回,不得忤逆。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气数已衰。吾观旺气实在长安,吾欲奉驾西幸。汝等各宜促装。”董卓厉声说道。

“丞相不可,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无故舍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丞相监察。”司徒杨彪起身阻止道。

董卓怒道:“汝想阻难国家大计?”

“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太尉黄琬起身说道。

黄琬此话有威胁的意思,王莽灭亡西汉,建立新朝后,爆发了绿林起义和赤眉起义。而这两股起义是当时世家组织乱民形成的,而后跟随刘秀的哥哥刘玄推翻了王莽。而长安皇宫也在这一时期被摧毁。

司空荀爽也劝谏道:“丞相若迁都长安,恐怕百姓很难安抚。”

“是啊,丞相请三思,洛阳乃大汉之本,且不可轻动。”袁隗再次上前相劝。

“天下大计,岂能因为小民而阻止?袁绍本是反贼主力,你这贼子显然是想拖延大计,以便袁绍成事,来人,把这反贼拉下去砍了。”不想董卓心意已定,杨彪、黄琬、荀爽等人也罢,而袁绍、袁术兄弟正是这反董卓联盟的主力,于是拿袁隗开刀。

见董卓要杀袁隗,袁家门人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上前劝阻:“丞相不可啊,袁家四世三公,威望颇大,丞相不能杀啊。”

“威望再大,也是反贼,我当初听你们两个,保用了袁绍,如今袁绍已反,汝等也是反贼,一并拉下去砍了。”董卓怒吼道。

袁绍当初逃难,的确是这两人劝谏董卓,才封袁绍为渤海太守的。

在董卓的淫威之下,断送刘家王朝的迁都开始了。

由于董卓两线作战,又要大范围的迁移,缺少粮草,于是派迁铁骑进入洛阳,以捉拿袁氏门下反贼的名义,抄杀富户,抢夺粮草,洛阳城大多数世家大族被杀。

待董卓迁移皇室百官后,又派人驱逐洛阳城及其周边的百姓,迁移长安。最后又让人在洛阳城起了熊熊大火。随后从各地撤退的董卓士卒,同样一路烧杀抢掠,甚至挖掘皇陵,官民祖坟也被大量挖掘,洛阳一带一片混乱。

董卓撤退后,虎牢关守军士气低迷,王渊组织大军全力攻打,但奈何虎牢关险要,始终无法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