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六章:合围平舆(1/2)

作者:北山台
对黄巾作战以后,大将军何进统帅南军以及部分守城部队,以及洛阳八关的守军守备洛阳。 us

北军五营分别由卢植、皇甫嵩、朱三人分开统领,加上部分洛阳守城部队(洛阳城守军自然不可能全部调走),三河骑士(司隶所属河东郡、河南郡、河内郡的骑兵,作为抵抗北部外族守卫洛阳,支援前线等目的存在),再加上一些新招募的士兵组成。

那么卢植带走了北军三营精锐,屯骑、步兵、射声三营三万余人,而皇甫嵩主力就是三河骑士,加上长水营混杂一些新兵,朱主力是北军五营的越骑营,洛阳城部分守备部队混杂一些新兵。

三部兵马步骑搭配,卢植向东攻打冀州一带黄巾的主力,朱抵抗东南颍川方向的黄巾主力,皇甫嵩抵抗南面南阳一带张曼成所率的黄巾主力,朱初战失礼,皇甫嵩被迫支援,被困颍川长社,随后就有了汉灵帝任命曹操为都骑统领,领着自己的亲卫羽林骑支援。

当然,以营为单位的作战单位,骑兵营自然是要比步兵营和弓兵营人数少的,这与骑兵消耗太大有关,正常情况下,养活一千骑兵的费用和五千甚至更多的步兵相等骑兵营五千人,步兵营一万五千左右,弓兵营一万人。

所以王渊能够统帅越骑营(5000人),三河骑士(9000人)加上曹操的羽林骑(000人)王渊本部(5000人)除去越骑营三河骑士的战损,足足有两万骑兵。

此次作战目标非常清楚,骑兵全部出动,就是要打黄巾军一个措手不及,让其不能快速收缩兵力,退守郡城平舆。减轻其后攻城的难度。

王渊、曹操二人为左右先锋,一路疾行,绕过召陵,穿过上蔡和阳城一带的走廊,快马狂奔快三日,于第三日下午包围了汝南郡城平舆。

(注:以前形容日行千里的良马,千里属于虚词,而汉代千里大约是50公里也就是100里路,古代步卒行军,每天所走路程会受到很多因素限制,比如是否有粮草辎重的拖累;是平原行军还是山地行军;还有这一带的官道是否畅通。正常来说:携带辎重在山地行军日行二十里就不错了,道路艰难走个十里也正常;而没有辎重这速度会增加一倍,平原行军同样会增加一倍左右,道路畅通同样会有加成。所以有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也就是说打算在哪里打仗,粮草需要提前往目的地筹集。)

长社距离平舆大约两百多里(为减少计算复杂,这里用现在的距离计算。)骑兵只带口粮疾行三日,打了黄巾军一个措手不及,八万余部队分散各地,来不及收缩,就被王渊等人四面包围。

如今彭脱独坐太守府暗自发愁,还好驻扎在城外的军队顺利的撤回了城内,否则不堪一击,目前平舆守军尚有三万多人,但彭脱很清楚这些人的战力。为了稳定地盘,精锐部队以及手下心腹分散各地,目前留守的黄巾精锐,也就是跟随起义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剩余都是一些拿着锄头的精壮以及投降的郡兵,极不可靠。

彭脱暗自思索着利害,幸好在王渊围城之前,已近派出斥候,一边收拢分散各县的部队,一边派人向汝南以及东郡两个方向求援。若是部队收拢快速,两郡能够及时增援,如果在朝廷主力赶到之前,快速吃掉城下这些骑兵,几十万大军足以打垮失去骑兵爪牙的汉朝部队。南上攻击洛阳,大事可定,如果援军缓慢,汝南失守,黄巾将会被分割歼灭。

的确如此,王渊曹操同样在商量这个问题。

安营扎寨后王渊召集众将议事,中军大帐,左前锋王渊高坐首位,右前锋曹操和越骑校尉刘峻分坐左右,其下河东都尉刘和,河南都尉张超,河内都尉王悦(都尉是郡守属下最高军官)以及渊手下赵云、张飞、王方等人分坐两旁,连续的大战,张飞等人已近被王渊上报战功,官职为校尉,自然有资格坐在此间。

曹操首先说道:“行军三日,平舆已近顺利包围,估计城中守军不多,这第一步已近顺利完成了,但皇甫将军的大军最少也要十日后才能抵达,这十日凶险万分,将军如何安排?”

却听张飞说道:“有何凶险?想当初我们五千新兵即可大破并州黄巾十万,孟德却如此胆小。”

“翼德不得无理,此次作战不同于并州,并州作战黄巾松懈,甚至没有探查到我们的大军,我们趁敌不备,在郭太绵延几里的行军途中,利用骑兵快速的冲击,使得郭太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才能大胜。如今却不同,我等疾行两百余力,人困马乏,而且黄巾已近警觉,长社之战更是打压了黄巾狂傲的气焰,如今非常谨慎。”王渊指张飞道,张飞非常年轻,而且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验,加上他的性格,连续的胜利已近飘了。

“的确如此,”众将附和道。

“我军虽然是精锐骑兵,对阵步兵优势很大,但是,敌军众多,一旦集合起来,利用人海战术,阻碍骑兵冲刺,一旦骑兵失去冲刺速度,将会前后冲撞,不战自败。若是被敌军包围,只有湮灭在人海一个结果。”王渊继续说道。

“多谢二哥提醒。”张飞如同醍醐灌,急忙道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