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蕲州。
唐军先后收复了几个州,此消息传回江宁府,李璟异常开心,这样,唐国水师可以在长江上纵横来往,安然无虞。
之后江宁府又收到好消息,不仅是唐**队,连当时的百姓都奋起反抗。
当时被周军攻取之下地盘,那里的百姓因为以前唐国强征他们的粮食和帛,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周军进占淮南,当时百姓都以为来了天兵天将,就有好日子过了,但是周军专事杀掠,视民如草芥。
这些百姓闻之,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军进攻,屡为所败。而之前攻下来的唐国诸州,大部分都被夺了回去。
李璟此番高兴之情,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
在江北
唐军一路高歌猛进,援兵于紫金山驻扎,李景达驻扎在濠州(监军为陈觉,五鬼之一),和寿州城遥相呼应。
此刻周军在此地的军队有些吃不消了,面对攻取不下的寿州和源源不断的唐军援军,以及面对江北几个州已经皆被唐军收复,先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士兵的意气不高。
此番较量,看来是一场殊死搏斗。
当时军中有几位将领注意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时淮南节度使向训请求调集广陵的兵力猛攻寿州,待攻取寿州,再行其他定夺。
向训的军报迅速传回开封,郭荣也道如今战事的变局出乎自己的预料,他根据王溥、王朴、范质等大臣的意见,最终采纳了向训的计划,同时命令向训打开扬州府库,又命令滁州城的守军,以及官僚底子尽数撤退,支援寿州城的周军。
郭荣奏疏传回,向训命扬州知府将府库打开,钱财分给扬州官员,不准拿百姓的任何东西。当时扬州百姓大呼周国仁义,夹道欢迎,箪食壶浆。
赵德昭这几日一直都在关注淮南的局势,他从滁州军情已经暗地里的奏报,觉得滁州城是必撤无疑了,所以这几日一直都跟赵弘殷说起此事,但是赵弘殷亦是觉得如今撤退北上才是王道。滁州虽然环山,但是距离江宁府太近,一二日之内的路程。然江北几个州都被唐国收复,滁州面临被攻取的危险。此刻撤退,定是往北作为寿州援军。
接下来收到天子的奏疏,滁州城的守军及官吏得此天子诏书,立马统统撤退,往寿州方向赶去,协助前军周国主军合力攻打寿州。
这几日周军吃了唐军的不少苦头,由于军力分散,对阵唐军恐怕会被分而食之。
而唐国这边,军中大将对此有不同建议和意见。
他们认为此刻应该趁其周国援军未到寿州城下,先行攻灭周军主力,然后埋伏半道之上,伺机杀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乎唐军各路将领纷纷请求占据有利地形迎战周军。
但是宋齐丘认为此行太过于冒险,他不同意这么做,反而觉得和寿州城内守军,以及濠州的齐王李景大大军成掎角之势,届时合兵围剿周国大军以及立足未稳的援军。
于是乎宋齐丘不同意他们的请求,下令让各路将领守好各自的城池,不得擅自出击。
之后情况却变化无常了——
寿州局势本来向着唐军有利发展着,但是唐军失去了控制战场的决策权。
然濠州李景达军中,监军为五鬼之一的陈觉控制着全部的军政事务,李景达不过是一个傀儡,所有军务政事都通过陈觉一人亲自过问,李璟当初派遣他过来就是不放心齐王,确实是存着监视的意味。
但是陈觉的做法显然是过分了,他总领全军,虽有五万大军,然全军无斗志,唐将无人敢反对陈觉。
陈觉此人,五鬼之一。擅长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又是李璟身边的红人跟亲信,所以没人敢得罪他。然陈觉不擅军事,肆意妄为,为唐军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韩令坤退出扬州,领兵西向,去往寿州方向。
那边赵德昭他们自从七月下旬退出滁州,由赵弘殷带领军队、赵普等官吏,顺着原路,北上寿州支援周军主力。
赵德昭随赵弘殷等人于七月三十一日到达寿州城南,李继勋部所在大军营帐之内。
见了李继勋此人,赵德昭自然是认识的,他是历史上父亲赵匡胤“太祖义社兄弟”之一,也是父亲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
所谓“太祖义社兄弟”,也称为“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此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李继勋。
李继勋比赵匡胤足足大了十一岁,所以赵德昭见到李继勋要叫伯父。
此刻军中,赵德昭终于见到了前世认识之人,但是眼下,两人之间未曾谋面。
李继勋见到赵弘殷,恭敬地称呼道:“赵伯父好!”
“继勋,那个过去的暂时放下了。”赵弘殷理解他身负重任,在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寿州,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