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不是请客吃饭,本来就是要动蛋糕的。>
嘉靖没指望能够和和气气的改变一切,也没指望不会有斗争和流血,还政于民,将法理赋予给百姓,是在刨士绅的根。>
士绅们肯定会使用残酷的手段镇压。>
但,士绅才多少人,百姓又有多少人?当他们彻底将百姓激怒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大明虽然没有路灯,但却有歪脖子树。>
士绅们没有把皇帝吊死,皇帝和百姓,就要把他们吊死。>
……>
在孝陵,一般的祭祀都只是在享殿,因为再往后,就是阴阳的分割线了,跨过去不吉利,但嘉靖却没听劝阻,带着张执象过了洪门,进了“阴间”。>
跨过升仙桥,穿过明楼,来到宝顶。>
眼前这座山头,就是埋葬朱元璋的位置,真正的陵墓就在山中。>
“陛下要去地宫?”>
“不,上山看看, 朕听说, 山上有块碑。”>
宝顶山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是修了石阶的, 两人安静登山,林间时不时有梅花鹿穿梭,漫山皆是松林。>
两人登顶,确是看到了一座石碑。>
石碑并不大, 有些古旧, 石碑前的基座上,也堆满了松针、落叶,嘉靖见了,便从一旁折了根树枝, 开始扫落叶, 张执象也放下食盒,在一旁帮忙。>
待清扫完毕,才摆下祭品, 斟好祭酒。>
这才仔细看那碑文。>
石碑上有三段字体,居中的是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亲自手书,位于左侧的,是永乐十八年,朱棣写的,右侧的则是宣德八年,朱瞻基所写。>
不是后续皇帝没有写, 而是后续皇帝根本就没有能来孝陵祭拜的。>
朱厚照可能想祭拜, 但到了南京屁股还没坐热,就落水一次, 被强制送回京师, 路上再度落水,就“生病”了。>
历史上, 嘉靖南巡, 也是想要来的。>
可终究没有跨过长江, 只能去显陵祭拜父亲兴献王。>
如今。>
嘉靖却站在了孝陵, 站在了三代帝王刻字的石碑前方,终于改变了历史, 也终于见到了大明的真相。>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写的是:“开国勋贵六十三家, 非因大案株连,受士绅引诱陷罪而死者数家。正直不改初心,忠心于朕,能悯农者,共十一家,遭阴私手段,子孙断绝,不能护之,朕之过也。”>
“然。”>
“洪武二十五年, 太子死,洪武二十八年, 秦王死。”>
“吕本是他们的人,太子妃吕氏自然是他们的人,他们想让允炆当皇帝, 想让我老朱家步入老赵家的后尘……朕,不会让他们如愿的。”>
“婆娘。”>
“等我给标儿报了仇,就来陪你。”>
看着朱元璋的留言, 张执象和嘉靖都沉默了,果然,只有朱标是老农民朱重八的儿子,其他皇子,都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
张执象感慨道:“洪武皇帝杀伐果断了一辈子,终究没忍心杀朱允炆。”>
嘉靖叹息:“毕竟是懿文太子的儿子,建文只需模仿懿文太子,让太祖在他身上看到几分影子,太祖毕竟已经老了,是没有办法痛下杀手的,而他们知道太祖不敢动手,就会肆无忌惮。”>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便是他们的试探。”>
“一场科举,竟然北人无一人录取, 全部录取南人, 简直荒谬至极, 可就是这样的大案,太祖却只能将主犯刘三吾发配西北,反而是检举者张信被凌迟处死。”>
“这是太祖的手笔么?”>
“显然,自从蓝玉案之后,太祖已经提不动刀了。”>
“文官步步紧逼,武将们又何尝省心?”>
“懿文太子的长子朱雄英虽死,但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新的嫡长孙。文官要拥戴小皇帝,武将也要拥戴小皇帝。”>
“太祖能如何?”>
“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五子,还有晋王、燕王、周王在世,哪有传孙不传子的道理,更何况,燕王类太祖,能征善战。”>
“自来都说太祖是为建文才掀起的蓝玉案,其实错了。”>
“太祖真要想传位给孙儿,直接传位给朱允熥便好,蓝玉他们一万个支持,但这也代表着,新的小皇帝掌握不了朝政了。”>
“蓝玉案,处理武将,是为了给燕王扫清后路。”>
“只是不料。”>
“为了阻止太祖传位给燕王,那群文官居然如此不讲究的弑君政变,而建文一点帝王之术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当文官的傀儡,寒了武将的心。”>
“所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