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四四章 淮安保卫战(六)(1/3)

作者:蝴蝶蓝
由于僧格林沁亲自督战,第二天开始,清军的攻击势头依旧不衰,反而有更加猛烈的趋势,这一下就给外城防御极大的压力。--

因为清军在第一天的进攻过程中已经大概‘摸’透了淮安外城的防御情况,所以第二天的主攻方向就不再是西‘门’了,而是最脆弱的南‘门’。

南‘门’守军几乎都是民兵,守将朱富贵之前不过是个杀猪的,虽说读过三年书,却没多少带兵经验,之前只是把守城兵器向外‘乱’扔‘乱’‘射’,再加上主攻的郑魁士没怎么下死手,这才让他们逍遥至今。

但是这次因为僧格林沁下了死命令,而且还点了郑魁士的名,所以他再也没法像之前那样放水,只能是真正下力气死攻了。

郑魁士也是一名猛将,而且作战经验丰富,是从小兵做起,在跟太平军死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浙江提督的位子。

他作战勇敢,就算身居高位,也经常亲临一线,因此被清廷赐封沙拉玛巴图鲁的封号,还给了他黄马褂,而他手下的兵丁也十分能打,可以说是清廷中为数不多的猛将之一。

之前打淮安城,他也是因为部下的幕僚劝说,才憋着不出力,实际上他自己也‘挺’难受,现在命令下来了,可以放手施为,他自然也是‘精’神百倍。

第二天,郑魁士命令手下五更做饭,天一亮就开始进攻,而清军早就趁着晚上把新一批重炮,也就是所谓大将军炮转移过来,所以郑魁士的进攻一开始就炮声轰鸣,充满了更加‘激’烈的战斗气氛。

为了能够让这次进攻顺利进行,让淮安守军不看出清军的主攻方向,所以尽管南‘门’外炮声隆隆,但一开始的攻势却不大,没有派战兵前冲。依然是让民夫在前搭建浮桥。

其实早在第一天,南‘门’外的护城河就搭建了三条浮桥,现在有重炮的掩护,郑魁士又让民夫前冲,要他们再修出三条浮桥,看样子是至少要修出六条浮桥后,他才会派兵进攻。

而与此同时,北‘门’跟西‘门’的攻势也一样不小,一样是炮声隆隆,而且上来就是战兵冲击。继续前一天的蚁附攻城,其惨烈的气势一点也不弱于昨天,让人根本看不出这两个城‘门’是次要攻击地点。

不止如此,为了鼓舞士气,兴奋莫名的僧格林沁还亲自擂鼓助威,而看到主帅如此,下边的人也是十分卖力,厮杀时震慑天际,让淮安守军疲于应付。

最开始出现险情的是北‘门’。在魁‘玉’所部的疯狂冲击下,连连出现险情,好在各个城‘门’守将都有无线电通话器,必要时候会向王三武求援。而王三武在内城的观察塔也能看清各个方向的情况,因此在北‘门’陷入危机的时刻,及时的发炮助战,一阵迫击炮齐‘射’之后。立刻就解了北‘门’的危机。

但是,最惨烈的依旧还是西‘门’,这次来攻击的照旧是袁甲三的兵马。不过这一次不但有苗沛霖的兵马,还有马新贻的部队,这些兵都是安徽农民,凶悍程度相差不远,只要云梯一搭上,很多都是嘴上衔着腰刀,双手努力往上爬,而对于身边同伴的死伤,那是一点都不在意。

冯子才倒也硬气,愣是没有向王三武求援,而是合理的利用自己手头的兵马与兵器。

看到对方攻城的人太多,对方的火炮又太猛,单纯守城墙损失太大,冯子才就让人在城墙上后退一段距离,然后又组织一批盾牌兵,在盾牌兵之后是抬枪兵与长枪兵,再之后则是弓箭兵,弓箭兵后面就是掷弹兵。

这么安排之后,他故意放一批清军上城头,这样一来,清军的火炮就不能毫无顾忌的轰炸城头。

而自己一方因为事先后退了一段距离,再加上有众多盾牌固守,后面还有抬枪跟长枪等长兵器,可以说是一个个的大刺猬,而对方就算爬上来,也多是手持腰刀等短兵器,轻易攻击不到冯子才的枪盾阵之前。

这时候,等他们登上城头的人一多,前后拥挤,阵型‘混’‘乱’的时候,盾牌兵把盾牌稍微开一点口子,抬枪兵‘混’在长枪兵中开枪‘射’击,土炮兵则发‘射’散弹,同时弓箭兵也开弓‘射’箭,掷弹兵则向城下发‘射’炸弹。

这么一番多层次的攻击,立刻就把城头上的清军打的哭爹喊娘,任凭你再怎么凶悍,在近距离面对抬枪土炮的轰击,特别是土炮的散弹攻击,根本就挡不住。

只这么一阵攻击,立刻就把清军攻上来的人群打开了一个口子,然后趁着对方士气大丧,人心‘混’‘乱’的时候,长枪兵发一声喊,‘挺’枪直刺,后面则跟上大刀队,只是一阵冲杀,就把城头上的清军给赶了下去。

双方就这么你来我往,全都打出了火气,清军如‘浪’‘潮’一般一‘波’又一‘波’的往上攻,守军则像礁石一样寸步不让,把对方的一**‘浪’‘潮’打碎。

这种攻击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三点,西‘门’跟北‘门’的进攻双方都有些疲惫的时候,南‘门’的三条新浮桥也搭建好了,养‘精’蓄锐的郑魁士终于开始动手了!

发现浮桥建好,郑魁士‘抽’出腰刀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海贼之风暴主宰 快穿系统:男神,你过来 连队的小文书 星战之最强步兵 转职皇帝:看朕九族剥离之术! 大灵王 核爆中走出的强者 军嫂守则 闻鱼 作死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