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甚好,但是空气却冷得异常。>
秦军围困赵军主力已然是四十五日。>
一场雪,一直下到现在,直到开春。>
整整一个多月,没人知道,那美丽的动人的白色的雪花下盖住了多少尸体。>
四十几日的交锋。>
秦军阵亡20余万,还余四十万主力,赵军阵亡20余万,还剩十余万残军。>
五五之数。>
一个已经断粮无援,被自身数倍大军围困深山,处于不利地形的军队,理论上不出五日就可破。>
但是,赵军生生守了四十日。>
他们从最开始吃战场上战死的尸体,到最后甚至开始吃自己的战马。>
就是这样一只队伍,军心却还没有溃散,更可怕的是他们硬是拖死了二十多万秦军,他们还在守着。>
这样的战局,让白起都有些发寒,赵军发挥的实力远远超出了他的估算。>
白起站在自己的营帐里,无力地叹了口气,苍老的手拿起了摆在桌案上的笔。>
——————————————>
这日一早,一骑轻骑从秦军大营中拍马赶出,向着赵军的阵地跑去。>
营帐里还算温暖,赵括坐在主座上,虚弱地咳嗽了几声。>
他已经完全看不出样子了,形容枯槁,看上去整整瘦了几圈,两架内陷。枯燥的头发带着血渍盘在一起,身上的将军铠满是剑痕刀孔,不堪入目。>
亲兵拿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肉汤慢慢地走了进来:“将军,用饭了。”>
说着将碗放在了赵括的面前,犹豫了一下说到:“是马肉。”>
现在的赵军营中,还能吃马肉的只有赵括了,其他的人吃的都是战场上捡来的死尸。>
“报!”一个面色枯瘦的士兵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块木头:“将军,秦军那边派人传来了一个消息。”>
秦军···>
赵括皱着眉头虚弱地说道:“拿上来吧。”>
士兵走上前,将手中的木条送到了赵括的桌案上。>
说是消息,其实只是一块树皮上面写着四个大字。>
降者不杀。>
愣愣地看着干裂的树皮上这四个字。>
很久很久。>
赵括闭上眼睛,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可是到了最后却变成了深深地无力。>
良久,拳头松了开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似乎是叹尽所有东西。>
一瞬间,像是老了十几岁。>
他疲惫地对着身边的亲兵问道:“我等,守了几日了?”>
亲兵眼神一黯:“四十五日,今日是第四十六日。”>
“杀敌多少?”>
“···二十万有余。”>
“这样。”赵括点了一下头,像是一桩枯木看着账外的飞雪。>
“降者不杀,也好···”>
赵括终究是心软了,他当真不敢带着最后这二十万人一道赴死。>
他已经亲手将二十万人填进了这无底的战场,他真的打不下去了。>
忠君报国······>
呵呵···>
赵括的眼里闪着泪光。>
“下令,全军,降!”>
亲兵愣愣地看着赵括。>
却见赵括已经站了起来。>
全无生机的身体回光返照一般,重新站的笔直拿着自己的骑矛走出了账外。>
天空中飞舞着大雪,他拍了拍站在站在雪地中的马儿。>
“我要上阵了,你跟着吗?”>
“哼。”黑马打了一个响鼻,蹭了蹭赵括的衣袍。>
“哈哈哈,好!”>
翻身上马。>
“将军。”>
“将军······”>
一路上,无数的人看向赵括。>
之前看见赵括一人一马,缓缓地缓缓地中走出大营。>
丈八长矛散着烈烈寒光,马蹄轻踩着飞雪。>
身染血色的将领走进了雪中,走向秦军大营。>
长矛竖起,寒光利利。>
赵括运足了此生最大的力气,吼道。>
“众将士听令!”>
“当日之约,破敌以期,秦军当无力北上矣。吾等已不负赵国,不负妻儿。”>
“秦军以诺,降者不杀,待我死后,权且投降,保全自家性命。>
“赵括欠你们一命,来生再还。此乃我最后的军令,不得有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