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养精蓄锐,咱们下周再战,小小剧透一下,下周的章节中会出现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哦:)周日上午10点,继续发放100起点币的红包,祝各位友‘抢个大包’。
两百年来,漓阳一直饱受突厥的入侵和搔扰。
突厥以骑军为主力,基本上,他们每一次袭扰劫掠漓阳,都是从关口入侵。
因此,从漓阳武灵帝时代起,便开始在漓阳边境‘崇山峻岭’的关口之间,大规模的扩建边关诸城,以此为国防线,对抗突厥的袭扰。
边关诸城之间,互为犄角之势‘守望相助’,扼守在漓阳国境之上。
虽然,和关内的中原各国相比,突厥的人口相对稀少。万人以上规模的进攻少之又少,大部分时候,他们发起的,都是几千人或者几百人的小规模袭扰。
但是漓阳边境的战线太长了,仅靠十几座边关重镇就想全面驻守漓阳国境,无异于天方夜谭。
面对这种情况,漓阳大军不可能长时间驻守在边关之外,养不起,也耗不起。
所以,戍堡便应运而生。
这些戍堡大部份都修建在关外,依托边境驻兵的重镇大城,逐步向外扩展,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戊堡只是些由‘碎石和泥土’所筑的土筑小寨。
石堆土夯,十分简陋。
锦州边军大帅袁华巡视边防时,看到那些早期的戊堡,曾感叹这些旧时的戊堡是“水过则冲,虏过则平。”驻守戊堡的戊卒,都是在以命守国门。
后来,突厥在百年前,灭掉了伊蓝古国后‘日益强大’,漓阳也随之加强了边境上戊堡的数量和质量,所修建的戊堡,都是更加坚固耐守的青砖楼城。
虽然,这些青砖楼城的城墙,在高度和厚度上,不能跟锦州府城和锦州边军大营那种巨大体积的城墙相比,但阻挡以骑军为主的突厥,已是绰绰有余。
各戊堡中设烽火台五座,遇突厥五万人以上的‘大股’入侵,便点燃五股狼烟,示警边军。
遇突厥万人以上的入侵,便点燃四股狼烟。
遇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入侵,点燃三股狼烟。
遇千人以下、五百人以上的小规模敌军进攻,便点燃两股狼烟,召集附近的多个戍堡和边军大营,派出小部份援兵,大家一起‘合作’吃掉小股敌军。
遇五百人以下的小股突厥游骑,则点燃一股狼烟。
戊堡的出现,让突厥小规模的骑兵,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的偷袭劫掠漓阳国境各城。
并且在突厥大规模骑兵压境之时,也能够第一时间预警漓阳各府城重镇和边军大营。
在锦州边军出动全军精锐,剿灭了‘独眼盗’之后。徐在营中休息了三日,便接到大帅袁华的命令,命他率领大雪营一支五十人的小队,巡视锦州边境七十二座戊堡中的十二座‘主堡’。
平时这种‘巡视任务’由一个标长或是副标长带队即可,但大帅袁华特意派徐前去,是为了让他能够更多、更快、更深入的熟悉和了解边军事务。
毕竟在大帅袁华的心里,是把徐当做‘锦州边军未来接班人’来培养的。
大雪营的军士们,现在对徐这位‘十六岁的副统领’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
不久前,锦州边军出动全军精锐剿灭‘突厥暗桩独眼盗’,徐在那一战中,大放异彩、屡立战功。
他斩杀独眼盗敌首过百,还几次施展妙计,‘以少胜多’智杀敌军。并且,凭借其独到的经验和直觉,搜寻到隐藏在深山中的独眼盗主力,以及数次放弃剿灭敌军的大功,救助误中独眼盗奸计的各营友军。
杀敌,论功,徐和大雪营都毫无争议的成为了此次锦州边军大比的‘军中魁首’。
让之前对徐的武功、骑射、统军能力,有所置疑的其他各营的统领和将士们彻底的心服口服。
一论巡视下来,徐也确实对锦州边军的防务,有了更深的了解。被边军智虎陈赞为‘于兵事之学,能举一反三的徐,在心里对现有的边军戊堡,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完成了巡视戊堡的任务之后,徐想起荠武夫的弟弟‘荠当国’在附近一座‘旧堡’里做守城卒,他就带着身边的大雪营小队,去那座旧堡替荠武夫看望一下弟弟。
徐是想见一见这个被荠武夫‘给予厚望’送到边军最苦之地磨练的亲弟弟到底有如何优秀。
也顺便看看这些在漓阳最初抵御突厥时,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旧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许会对自己心里那个关于戊堡的新想法,有所帮助也说不定。
一路无事,不水不拖。
边关之外,除了荒山密林就是平原空地。
风寒黄土硬,没有什么良辰美景可写,老汉就不在这里写什么‘徐眼望关外,心有所感’来水剧情,凑字数了。
至于,徐心里到底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感慨,各位友可以自行脑补想象。
在旧堡的寨门外,徐小队遇到了东乡营的统领王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