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呈的死,是他自己太狂妄,太高看自己了。>
他以为,萧远非得仰仗他不可。>
殊不知,君王面前,哪能容你要挟。>
萧远可不是桓王那种优柔寡断之人。>
桓地归秦,政治统一,也是不容置疑的。>
崔呈的尸体和断头还在殿中。>
直到萧远离去,才有秦军士卒快步跑了进来,开始清理现场。>
一众官员也都互相对视了一眼,接着鱼贯离开了朝议大殿。>
出王宫的路上,有人依旧脸色难看,忍不住用衣袖擦了擦额头,小声说道:“崔大人世家大族,门生故吏,不知几何,说砍就砍了……”>
另有人微微摇了摇头:“现在的大王,可非故主,王威不可渎,崔呈这是在往刀口上撞啊……”>
另一边,下朝之后,萧远就去了王宫书房,这些天来,他一直在处理桓地战后之事,短时间内,肯定是离不开这里的。>
而崔呈被斩的消息,也很快就传到了上官文若和贾攸那里,两人那是立即找了过来。>
施礼过后,上官文若略显焦急道:“大王,您把崔呈杀了?”>
萧远瞥了他一眼,不冷不热道:“此人依仗世家,狂悖无礼,竟敢要挟本王,岂能留之。”>
“这。”上官文若和贾攸对视了一眼,又道:“可是大王啊,那崔呈乃桓地士族代表,素有声名……”>
“那又如何?”萧远放下竹简道:“正因如此,他才必须得死,否则,若本王妥协,就得向桓地其他士族妥协,到时候,桓地,就不是秦国治下,而是门阀治下了。”>
“这……”上官文若不知道如何言说了。>
贾攸则是转了转眼珠,道:“大王英明,崔呈匹夫,确实死有余辜。”>
“还有其他事吗?”萧远又看了两人一眼。>
“臣告退。”两人同时深施了一礼。>
等出了书房,上官文若不由轻叹了口气,说道:“这崔呈,好歹也是世家出身,竟还认不清形势吗。”>
贾攸笑了笑,道:“他恐怕还以为,大王是桓王呢,不过他死了也好,于桓地来说,更加有利。”>
说到这里,他又看了眼上官文若,声音放低道:“以大王手段,就算没有崔呈这个事,恐怕……也是要死人的……”>
但凡英明的君主,恩威并施乃常用之手段。>
接下来,萧远再次安抚本地士族,同时查阅吏部推荐之宗卷,调派官员,到各地赴任,成立郡县级武卫府。>
又过几日,三地郡守回都。>
当初萧远率军进入巫峡关后,采纳苏毅建议,是直线兵临的桓都,所以有很多地方,秦军是没有经过的,包括这三郡。>
接到秦王令的时候,这三地郡守当然有过犹豫,更与府中幕僚商量许久,最后商量的结果也都是一致的,不来,就表明了反抗,秦军必至。>
此时,三郡守同时得到召见,正心怀忐忑的前往王宫书房,一路上,自然是有过小声议论。>
不多时,得萧远王令,许虎将三人引到了书房,又回至殿门处,挎刀而站。>
书房内。>
萧远依旧在翻阅着一卷卷竹简。>
三人进来之后,先是小心翼翼的看了他一眼,接着齐齐跪伏于地,异口同声道:“参见大王——”>
这话,已经代表他们愿意归顺了。>
他们态度好,萧远闻言,也顿露笑容,放下竹简道:“三位爱卿不必多礼,快平身。”>
“谢大王——”三人再次齐呼了一句,这才起身,恭敬的站在下面。>
萧远扫了三人一眼,略微打量。>
三人都是一身桓国郡守官服,最年轻的,也在四十开外了,有胖有瘦,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胡须修饰极好。>
他不说话,三人也都微微躬身缩肩,没敢轻易开口。>
现场有些许沉默,萧远似乎在等着什么。>
这种情况,三人额头渐渐冒出了冷汗,身子也越发低微了。>
直到过了一会儿,最左侧的一人似乎想起了什么,拿出了一个锦盒,连忙上前,将其恭敬放于桌案,并低着身子说道:>
“大王雄才大略,今,桓地归于秦治,乃民众之福,臣,康敬,才疏德浅,无有寸功,实难当松阳郡守一职,特上交官印。”>
能做到郡守的,可都不傻,现在大半个桓地都已经被收复了,就算藏着官印又有何用,不如趁早表忠心。>
其他两人见状,也都反应了过来,继而纷纷效仿。>
三郡官印,皆被恭敬放到了桌案,萧远先是看了一眼,接着满脸笑容道:“诸位治理地方,劳苦功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