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发生了军变,很突然,也很严重。>
据传来的消息说,大约数千名驻扎在山海关的明军暗中联络,准备举家投奔女真。被军官劝阻后,辽东矿监高淮命人搜集串连军士名单,准备将他们全部擒获,以绝后患。>
结果,不知为何,事情却走漏了,于是驻军群情激愤,围攻税使衙门。与此同时,驻扎在松山、锦州一带的明军闻讯,也发动兵变进行声援。>
高淮害怕,在随从的掩护下逃到关内,现躲在永平府,只差人将消息递进宫,人却不敢进京。>
万历震怒,比之前得到云南军民暴乱的消息还要震怒,因为,这次乱的是边军,性质十分严重,如果不尽快平定,很有可能会让辽东大乱。>
并且,和云南一样,这次军变的矛头也是对准矿监税使。>
进殿禀讯的金忠很惊慌,郑贵妃更是大惊。>
山海关就在京畿,且是关内关外进出重镇,它若有失,天下都会震动。更重要的是,连松锦的驻军也参加了兵变,这样一来,乱军就有上万人之多,要是有哪个人站出来引领乱军,说不得就是京畿有危了。>
没有人征询魏良臣的意见,因为,这等大事,他能有什么主意。>
盛怒的万历在殿中踱来踱去,最后他问金忠有什么办法。>
金忠迟疑道:“老奴也不知如何决断,要不陛下召叶阁老问问。”>
“召他问,他定要朕罢了高淮,然后裁撤所有的矿监税使。”万历哼了一声。>
“乱军鼓噪,形势危急,倘引起更大动乱,可了不得。”金忠劝道,不管外朝有什么要求,皇爷也得先应了,把兵变平息下去才行。>
“陛下,金公公言之有理,事情若不尽早解决,麻烦更多。”郑贵妃也劝道。>
“这…”>
万历犹疑不决,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那就是山海关的驻军为何要兵变,又为何松锦的驻军也参与其中。>
但不管这背后到底谁人在主事,眼面前也必须马上平息事件。万历思来想去,无有奈何,便要金忠去宣叶向高入宫。>
此时,耳畔却传来一句声音:“要不,让我去看看吧?”>
说话的自然是魏良臣。>
“你?”万历怔在那里,郑贵妃也是诧异。>
“这么大的事,总有个原因,不管陛下如何决断,至少得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草民反正也没事,不如就替陛下去看看。”>
良臣平静的凝视着万历,脸上,似乎写着“勇敢忠贞、赴汤蹈火”八字。>
……>
良臣不知道,在历史上,有个人和他说过同样的一句话,那个人叫孙承宗,现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一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这个官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换言之,这是个预备皇帝的老师。将来,称为帝师。>
不过,孙承宗是对他的皇帝学生天启说的这句话。>
事情也发生在辽东,起因是辽东经略王在晋和他手下一个叫袁崇焕的正五品兵备佥事因为如何防守的问题发生了意见冲突。>
所以,天启帝询问了他老师的意见,孙承宗于是说不如他去看看吧。>
现在,良臣是对天启的爷爷说的这句话。>
万历肯定了魏良臣的勇敢,他没有因为这个小家伙年纪小就觉得此子不能成事,很是果断的让金忠马上安排。>
在识人这一点上,万历相信他的眼光。>
这个叫魏良臣的活宝,或许真的有用。>
临走时,郑贵妃忽的说了句:“倘若有危,保全自身归来便是,陛下不会怪你。”>
“娘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良臣微一点头,躬身退下。金忠带着他到了东华门外,然后让他在那里等。皇帝自是不可能让魏良臣一人去山海关,内廷总要安排人手陪他一起去。>
等了大概半个多时辰,金忠领着一人过来。>
此人看着三十左右,也是净身的太监,但是身上并非穿的内监服侍,而是穿的囚服。>
这人可能从金忠那里听说了自己要去做什么,因此看到魏良臣时,只微一点头,别无他话。>
看着,倒是很沉稳,丝毫没有害怕之意。这让良臣很是欣赏,他很怕金忠给他安排的是个胆小怕事的公公,那样的话,自己很有可能会被猪队友坑了。>
“李永贞,你随魏良臣去山海关,差事办好办砸,咱家都不怪你,皇爷那里也会为你说话,总叫你脱了牢狱之灾。”>
“金公公放心,永贞自当尽力。”>
李永贞似乎不太爱说话,应了声之后便再也不说话。金忠知道他的秉性,也不为意,只叫良臣和李永贞侯着,他去安排锦衣卫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