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六十三章 苦命的崇祯(一)(2/2)

作者:包德刚
的通州,等第二天到了通州不等扎营,又接到命令去镇守京北的昌平,刚到昌平不等喘口气,又被命令调到京南的良乡,每天行军一百多里,把一支想要立功的生力军莫名其妙地拖得人困马乏,在此同时又不拨给任何给养。又累又饿得山西援军终于忍无可忍,在京郊大肆抢掠,倒比后金军还祸害的厉害。崇祯皇帝大怒,将耿如杞、张鸿功全部下狱处死。山西援军兴冲冲而来,却落得如此下场。

所以说当时人家在评价蒋光头的军事水平之时,都表示最多让他当个连长就差不多拉倒了,要是给他个团的兵力估计出去打个几仗连自己都得回不来。

可偏偏这蒋校长自命很高,最喜欢的就是瞎指挥,而且按他的习惯常常是用电报要给人家指挥到团一级的作战。

所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又不是在下象棋,你动一步了,我才能动。你这隔着千里之外舒舒服服的在家里躺着不好,没事跟着来瞎一通乱指挥,你说这仗打的不输才怪呢。

所以这当领导的艺术就在这里了,你崇祯关键的是要把人用好就行了,没事在这瞎掺和干嘛。之后在煤山上吊的时候还来那么一句“诸臣皆可杀”整的那么委屈,其实不是没好臣子,关键是你不会用啊。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当领导就在于他的御人之道行不行。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赖之徒,但最后能坐天下的却偏偏是他。搞得洋洋得意的刘邦还在大臣面前大肆吹了一回牛鼻以彰显自己的过人之处,以下是原文: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意思是我虽然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只要知道该怎么管理人才就行了。而项羽你手下只有一个人才范增,你却赶走了他,所以你项羽再勇猛,也还是败在我的手上,原因就在于此。

项羽没有输给我,他只是输在了我手中的人才罢了。

崇祯是个勤劳肯干的皇帝,更是一个想做明君有抱负的皇帝,可每次都老是出力不讨好,运气又极差(天灾**不断),最后反倒是成了个亡国之君,这老哥也是个苦命人啊。

说句实话,这明末我个人最同情的那个人还是崇祯。

崇祯很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请注意,打补丁的,并不一定很节俭,往往很浪费,比如后来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让人去打了个补丁,五十两白银,这哥们全然是败家的,还说特便宜。

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请问劳务费加班费谁来给,劳工的权益谁来给他维护?)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主要是东林党那些清流啥的),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这个实在是惨)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农民军又造反了,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就这破饭碗,真是给谁干谁拉倒。

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你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就算了,最后的结果还是失败)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简称最最不幸),崇祯老哥是知道这点的。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中记载到,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的,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和项羽这个不作为的不能比,人家是努力了的)

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虽然大臣放弃了他,九年之后李自成攻到城下,跑去给(义军老爷)开路的就是那些所谓傲骨铮铮的大臣。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