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百零九章 石头缝里挤出来的活路(2/2)

作者:包德刚
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之前的十七路反王遇到朝廷的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朝廷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在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而这个张献忠就是在那么庞大的军事基数下跑出来的!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当时的名将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

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

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他们的名字也叫关宁铁骑!

本来农民军的数量实在是过于庞大!但还好的是农民军当中还是散沙一盘!

所以朝廷的意愿就是让祖宽的关宁铁骑和他进行会和!利用机动力来吃掉农民军的队伍!

可在外地还四处转悠的曹文诏如今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那就是吴襄这个熊将来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是在撤退回来的途中发现了大量农民军往登州城移动!

这下好了!还正愁找不到那些农民军!

曹文诏大喜之下带着关宁铁骑就来破敌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