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都来了,也很高兴,但却不知谁是宋应星,剩下那个宋应升他还真没有多大的印象,毕竟对于他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只是记载其乃是宋国林四子,宋应星的哥哥。
“谢陛下。”
“两位爱卿你们自己介绍一下吧。”对于宋应星朱由检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所谓的了解也只是一些历史记载,而对于宋应升朱由检也是只是知晓其乃是宋应星的哥哥。现在两人一起来,也不知道哪个是宋应星,所以让他们介绍一下。
“微臣宋应升,是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与弟应星同中万历乙卯举人,并登魁选”宋应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还专门把自己举人头几名的成绩了一下,举人中的状员也是相当骄傲的事。但实话,能中举不一定能在接下来的会试中可以脱颖而出得中进士,这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不宋氏兄弟已经会试了三场,都没中,而历史上,宋应星一共会试了五遍,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而这时候主角宋应星还能什么,家乡大哥完了,哪年中举也完了,成绩也没法再什么了,相当的郁闷,这可是绝对的撞衫,只能默默的了一句废话:“微臣宋应星。臣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臣在家塾中初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臣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万历四十三年臣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并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兄长名列第六。”
这真的让朱由检奇怪,哥俩一看就不是同龄人,一个七0后一个八0后,整整十年的差距,能不大吗?但历史上最出名的还是宋应星,至于宋应升这个哥哥,朱由检还是有些了解的,哥俩还同时中的举,而且还是头几名。本来想重用宋应星的,但朱由检如今看来这哥哥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其实朱由检知道,这宋氏兄弟都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不象那些不要脸的官员一见李自成进京或者清兵入关,就投降了。
宋应升,初(161年)授浙江桐乡县令,补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旋升高凉郡丞(同知),再升广州知府。所至多惠政,有乃祖宋景宋尚书之风。旧志载,公于崇祯甲申(1644年)闻〔国〕难,悲愤即病,眩三年(1646年)因题二绝以见志,后卒以仰药(服毒药自杀),时年六十有九,其从容就义。而宋应星则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并让自己的子孙世代不做清朝的官。两兄弟都是大明忠臣、英烈。
“两位爱卿,朕现在有一些难题,这么晚把你们召来了,就是想探讨一番农政,对了,你们没吃饭吧。”朱由检突然想到自己是吃饱了,但这哥俩和刘若愚他们都着急赶路,还没吃呢,虽然在一般的皇上看来应该是事,但朱由检可真不好意思让人家饿着肚子探讨问题,“刚才朕用膳的时候就想到了,给你们留饭了,大伴快带几位爱卿用了膳再回来。”
朱由检这一番话完,刘若愚倒还好一点,中午的时候就是在野外就是和皇上一齐吃的,但差点没把宋家兄弟感动哭了。两人只是举人,如果真正起来的话,只是官员的预备役,有了实缺了给了你才能称为官员,没有缺,你就只能在家里闲等着,有钱做你的乡绅,没钱照样挨饿,这头次面君得见天颜不,还赐了膳,这个恩赐还了的?虽然没有什么实体的,但人也不能老讲利益不是,都活的和中世纪的人一样现实也没有了什么乐趣?赶紧的谢了恩,这边王承恩才带他们下去。
“呵呵想不到还是买一送一的,只是不知道到这宋老大的才能在哪方面,如果他和宋应星一样的话倒也好,如果是其他的,那还真要好好想想看看怎么安排他了?”等他们走后,朱由检忍不住的想着这个问题,本来今天想和宋应星谈谈上林苑经济发展问题,明天后天找两个比较近点的皇庄,再让宋应星点专业的意见,但宋应升倒不好安排了,人家大老远来了,你能直接把人家支开了,其实我只想找你弟弟?实话,这好不好听的,朱由检还真张不这嘴。再这位看起来老实忠厚,而且出身书香世家,想来教育自是很好,而且能够考上举人的前几名,还有就是十几年跟宋应星的熏陶,想来其真正的才能还是有的。
本章已完成!